2012年10月3日

【青春、水色、四手、同心 - 羅傑兩場音樂會有感】

















  這是德布西音樂節中的第四場音樂會,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場。不只因為羅傑是我自小的偶像,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牽手--亞美。因此,兩天前在台北、今天在台中,這兩場音樂會,我都到場聆聽,把握羅傑難得四手聯彈的音樂會,畢竟人家可是堅持了卅年啊。


呂岱衛|文

  此外,這場的德布西音樂會羅傑給了超美的標題「青春、水色」!

  「青春」指的是上半場的曲目,羅傑挑選德布西早期(多半是未成名前的波希米亞時期)的鋼琴作品,如貝加馬斯克組曲及兩首阿拉貝斯克。當然上半場壓軸曲目是與亞美的四手聯彈--小組曲。而下半場羅傑則挑出德布西創作中與水有關的作品,組成所謂的「水色」曲目。同樣的壓軸仍是四手聯彈---交響詩「海」。

  這樣的曲目編排實在巧妙且有創意,羅傑對德布西作品如數家珍的情況從他自行重組上半場曲目順序即可見端倪。在這兩場音樂會中,他打破了原本節目單上的曲目編排,以樂曲的氣氛重塑曲目順序,將貝加馬斯克組曲放在開場的波希米亞舞曲之後,緊接著是兩首流暢的阿拉貝斯克,而最後再以馬祖卡舞曲告終。整個上半場的獨奏從波希米亞的年輕狂放到貝加馬斯克的詩意幻想,最後在如同參加嘉年華會般,在氣氛熾烈的各式各樣舞曲中收場。

  聽完兩場的音樂會的感覺,我只能說台中的朋友真是太有福了。國家音樂廳或許是因為場地過於寬闊的關係,當天坐在三樓的我,感覺羅傑在上半場的音色變化稍嫌單調,而且許多細節都聽不清楚,當時他的音樂對我來說頗有距離感,感覺就如同在家聽唱片一般,好聽但卻沒有感動。

  然而今晚在中興堂的演出完全顛覆了我在台北的印象。中興堂這種中型音樂廳真的超適合演奏德布西啊。在上半場同樣的曲目順序下,我切實感受到了羅傑在「月光」中展現出來的清澈音色,還有「敘事曲」中浪漫甜膩的醉人詩意。我相信羅傑也的確感受到了自己在中興堂的表現明顯優於國家音樂廳,因此在上半場獨奏的謝幕中,步履特別輕快的走向後台。

  但在音樂廳仍有令人難忘的演出,那就是羅傑與亞美的四手聯彈。台北的演出明顯的優於台中。兩人無論在「小組曲」或「海」當中所展現的默契與呼吸配合,幾乎達到了雙人四手同心的境界。「小組曲」是一組技巧不難但默契超難的小品曲目,許多音樂班的學生都很愛在實習音樂會時彈奏以自娛娛人,但我想信今晚若有音樂班的學生聽了他們的演出,可能就不會覺得這是首簡單小品了。那種從呼吸到脈搏都相契的音樂,才是四手聯彈的真諦啊。

  而下半場的「海」更是精采絕倫,鋼琴就是有這種魅力,無論多複雜難解的管弦樂作品,經過鋼琴改編後,就會如同上解剖台一般,讓整首樂曲的脈絡一清二楚、表露無遺。羅傑與亞美的「海」具體而微的將管弦樂色彩繽紛的和聲與音響效果透過一架鋼琴四隻手展現出來,讓德布西原本不甚成功的改編(其實要成功也很難,因為管弦樂效果實在太傑出了!)聽來更為自然流暢,若非對「海」這首曲子已有既定的管弦樂印象,否則要說這是原創的四手聯彈作品,相信也不為過。

  當然,不可不提的就是安可曲中的大驚奇---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四手聯彈版了。台北場兩人的演出真的是熱力四射,活力充沛。很難想像在兩人演奏完「海」如此龐大的四手聯彈曲目後,竟還有體力繼續彈奏一整首將近八分鐘的艱難曲目。然而或許就是因為太過耗費體力的關係,到了台中場的演出,亞美與羅傑的四手聯彈似乎比台北場失色不少。「小組曲」尚可聽到亞美控制得宜的音色與技巧,然而下半場的「海」與「西班牙狂想曲」卻發現亞美低音部的聲音常常被羅傑的高音掩蓋過去,而在樂句銜接上,偶爾也會出現力有未逮的情況。除此之外,「海」從第二樂章起,鋼琴的高音區明顯走音,也影響了羅傑與亞美的音色表現,而兩位鋼琴家似乎也被走音的鋼琴影響,在音樂的流暢性上產生了些許的遲疑與猶豫。

  雖是如此,我仍認為羅傑與亞美整體的表現確實是暇不掩瑜。四手聯彈最令人頭痛也最考驗默契的就是踏板由誰來負責的問題(當然由誰來翻譜也是一大考驗),在通常的情況中,往往都是由負責低音聲部的演奏者來擔任踩換踏板的工作,因為低音和聲的變換需要極精密的踏板功夫,才能讓四隻手在鋼琴上的音色乾淨清楚。但我卻注意到在這場音樂會中,羅傑與亞美的踏板配合竟是罕見地由羅傑的左腳負責踩右邊的延音踏板,而亞美的右腳負責踩左邊的弱音踏板。這樣的默契配合真的令人驚訝,因為兩位鋼琴家都是用與平常獨奏時完全相反的腳來控制踏板,也就是說,兩位鋼琴家的雙腳都必須重新受過不同的踏板訓練以及默契配合才有可能達到這樣天衣無縫的變換踏板境界。夫妻同心至此,真的令人佩服至極。而在演出結束後謝幕時,羅傑親密的牽著亞美的手一同步入後台,甚至在台上親吻亞美時,更令我深受感動。

  最後再說一首我個人覺得最難忘的曲子吧,那就是在下半場臨時抽換的前奏曲「帆」了。在這台北與台中的兩場音樂會中,羅傑都將原本排定的曲目「金魚」臨時改成了「帆」。第一次在台北聽到時,我還以為我搞錯了曲目,到後來看了節目單才確定他的確是更換了曲目。

  感謝羅傑!讓我聽到這麼美的「帆」!不管是台北或台中的演出,這首曲子我相信絕對是羅傑的拿手絕活。只見他如同在琴鍵上作畫般,從指尖將每個音符灑落於琴鍵之上,散發出來的每個聲音都有著強烈的渲染力,彷彿惠斯勒的畫作躍於眼前,鮮活卻又模糊。在台北聽到時驚為天人,而在台中有心理準備以及第一印象的嚴苛標準下再聽一次,同樣令人陶醉,甚至在中興堂更能聽到在國家音樂廳裡聽不到的更多細節。尤其羅傑在琴鍵上揮灑自如的觸鍵,簡直像幻術師一般,真的是目眩神迷。我想巴佛傑的「月光」、鄧泰山的「沉沒的教堂」和羅傑的「帆」,應該是我在這次德布西音樂節中的三大收獲吧!

  簽名會後,與鋼琴家伉儷短暫閒聊幾句,亞美開心的跟我說:「看到我們兩場都來,真的很感動!」我才想回她:「妳能健健康康的跟帕斯卡一起彈琴,我們才感動咧~」而後來也才得知,在台北場演出完後,亞美便得了感冒,也難怪台中場的演出會稍有瑕疵了。

  真的!我很希望他們夫婦倆能永遠平安幸福的一起旅行、一起演奏,為他們心目中彼此深愛的另一半加油、堅持下去。我相信這不只是羅傑與亞美的期盼,更是全球樂迷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