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科學腦、赤子心,打通音樂的任督二脈 - 布雷利唱片錄音評介】


















異數?藝術!


1991年伊莉莎白皇后大賽的得主布雷利可謂古典樂界的異數。在大賽得獎之前,布雷利在鋼琴與天文物理學之間舉棋不定,兩者都是他畢生興趣,而他在這兩個領域間也都有著非凡的成就。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布雷利捨棄科學轉往藝術領域發展,因此在91年的大賽掄元之後,布雷利呈現給樂迷一條與其他大賽得主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



不同於其他明日之星在大賽得獎後開始大量的灌錄鋼琴獨奏曲目或協奏曲目,布雷利在灌錄唱片這件事上似乎有所堅持,不隨波逐流。因此,到目前為止布雷利的錄音在市場上少之又少,甚至部分錄音皆已絕版。話說獨奏錄音一片難求,但布雷利室內樂的合奏錄音卻比比皆是,顯見布雷利在現今越來越小眾的室內樂錄音市場上情有獨鍾。然而這樣的錄音偏好實在令人感到訝異,殊不知目前樂壇的室內樂組合中,多半以具有優良傳統與良好默契的室內樂演奏團體為主,如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可惜已於2008年解散),再者即是在樂壇具有高人氣的幾位音樂家以「玩票」性質臨時組合灌錄唱片或舉行音樂會,如阿格麗希、克萊曼與麥斯基所組合的「黃金三重奏」。然而要像布雷利這樣以一位大賽得主的身分全心全意投入室內樂唱片市場,在唱片錄音史上前所未見,也由此可知布雷利忠於自己的決心與勇氣。

本文中,筆者將挑選布雷利唱片錄音中較為知名的三張專輯作為評選主軸,這三張唱片分別為蓋希文專輯、理查史特勞斯專輯、以及與卡普松兄弟(Renaud Capucon、Gautier Capucon)合作的拉威爾室內樂專輯。這三張專輯代表著布雷利在古典音樂領域上的全面性發展,從德奧色彩濃厚的理查史特勞斯、到瀰漫美式爵士浪漫的蓋希文、最後再到深具法式印象主義色彩的拉威爾,幾乎涵蓋了古典音樂領域的各個面相,而從獨奏曲目到室內樂的合作奏曲目,也代表著布雷利對於鋼琴演奏上各種表演形式的掌握。筆者寄望能藉由這三張專輯引領樂迷們一窺這位樂壇才子隱藏在粗曠外表下的深厚內涵。


一、理查.史特勞斯專輯
推薦曲目:五首鋼琴小品 作品三(Fünf Klavierstücke op.3)




這張發行於1998年的理查史特勞斯專輯,推出時即受到唱片市場一片好評,發行不久後旋即宣告售罄絕版,直到2010年才又再版發行。初拿起唱片時,實在很難不被唱片封面中布雷利俊俏的外表所打動,外表固然加分,但唱片內容更是值得一聽!理查史特勞斯一生創作交響詩與歌劇無數,藝術歌曲更是生涯經典。然而鋼琴作品卻只出現在史特勞斯年輕時的創作中,在這張專輯中收錄了史特勞斯學生時期的五首鋼琴小品、五首心情小品以及唯一的一首鋼琴奏鳴曲。許多音樂學者皆認為史特勞斯此時期的作品充滿十九世紀末期德奧音樂的風格與氣質,作品中處處可聽到布拉姆斯與舒曼的身影,這與日後我們所認識趨近於華格納的史特勞斯有著極大的不同,也因此,這時期的青澀作品常成為研究理查史特勞斯早年創作歷程的音樂學者們最好的文獻題材。



在這張專輯中,布雷利的音色清晰澄澈,尤其是作品三的五首鋼琴小品,更見功力。這五首小品在技巧上或許不算艱難,然而嚴謹音樂的結構、歌唱般的旋律線條、豐富的織體層次與綿密的和聲效果,在在考驗演奏者的心靈素質與豐厚內涵,若非對德奧音樂有深刻體會,否則演奏出來必定味如嚼蠟。其中,布雷利的詮釋尤其具有豐富的歌唱性,或許這與早年他所擅長詮釋的舒伯特作品有關,不論技巧再怎麼艱深,音樂性再怎麼難捉摸,布雷利總能從中引領旋律歌唱,彷彿他所演奏的不僅是鋼琴獨奏作品,更是一首藝術歌曲。



二、蓋希文專輯
推薦曲目: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在這張蓋希文的演奏專輯中,除了收錄「藍色狂想曲」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這兩首鋼琴大作外,另外還收錄了許多蓋希文膾炙人口的歌曲鋼琴獨奏改編版。



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絕對是這張專輯中最值得一聽的嚴選曲目。這首樂曲看似結構單純,旋律清楚明瞭,然而樂曲本身的和聲與節奏複雜的程度實在難以想像。演奏者更需隨時掌握各聲部間的音色的變化與瞬間改變的樂曲氣氛,可說是所有鋼琴演奏者的惡夢,難度完全不亞於樂迷們耳熟能詳的「藍色狂想曲」。然而布雷利的演奏卻讓我們看到蓋希文前所未有的優雅脫俗。

首先,由一個法國鋼琴家來詮釋美國作曲家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本身就帶有一種「回文」的趣味成分。而樂曲中無所不在的美式爵士音樂元素,更挑戰了布雷利對於美國爵士樂的涉入程度。事實上布雷利的詮釋一點都不「美國」,因為他在這首曲子中將美式爵士音樂中為求即興表現而犧牲的細膩音色與精準觸鍵全都表現的絲絲入扣。聽他彈這首曲子,就好像聽著一位優雅的紳士戴著絲質手套在鋼琴上演奏爵士樂般,風味獨特出眾,卻絲毫不覺突兀。

仔細聆聽布雷利對於每一個和弦的觸鍵,內斂而飽滿,溫暖而渾厚。這是以往鋼琴家在詮釋蓋希文作品時少有的觸鍵方式,因為光是表現爵士和弦中粗曠卻又帶敏感的特質就已著實不易,又何來從容優雅?此外,布雷利在第二主題中表現出的抒情音色,是如此內斂而理性,這樣的蓋希文是我從未聽過的詮釋,但這樣的詮釋卻深深吸引了我,因為這樣的音色,讓我更能細細的品味每個音符所帶來的音響效果,而非如走馬看花般倉促奔向高潮樂段。布雷利細膩精準的演奏跟他粗曠的外表一點都不搭調,筆者一直強調的內斂理性,在他的琴音中無所不在。

然而這樣的詮釋是否會讓人有隔靴搔癢之感呢?一點也不會。聽他在12'28"車水馬龍的樂段詮釋吧。律動感十足的節奏讓筆者直接與電影「花都舞影」中舞王金凱利(Gene Kelly)絕妙的踢踏舞姿產生連結,而其中的鋪陳與醞釀更是一鼓作氣絲毫不扭捏。每次聽到這段落總會讓筆者一再的反覆從頭一聽再聽,想搞清楚到底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整首樂曲的鋪陳能如此順暢無礙,然而每聽一次就只有讚嘆一次。許多資深的老古典樂迷總不太喜歡蓋希文,諸多理由當中,最常聽到的不外乎是他的作品往往「過於甜膩,不耐久聽」。我想若閣下是上述的「反蓋希文眾」,不妨靜下心來,聽聽由布雷利所帶來的詮釋,相信絕對會讓你聽到非比尋常的「蓋式音樂」。



三、拉威爾室內樂作品專輯
推薦曲目:拉威爾a小調鋼琴三重奏(Ravel Piano Trio in A minor)




拉威爾的室內樂作品可說是近代室內樂作品中難度五顆星的艱深作品,不只技巧艱深,節奏的複雜多變與旋律線條的千迴百轉著實考驗樂手紮實的默契與對音樂的理解深度。而在布雷利這張與卡普松兄弟合作的這張室內樂專輯中,又以拉威爾的鋼琴三重奏為專輯中最大亮點。當年作曲家創作此曲時正值大戰爆發,拉威爾打算投筆從戎,因此一度將這首鋼琴三重奏當做是生命中的天鵝之歌。也因此,在這首樂曲中,拉威爾在四個樂章間不停地轉換氣氛,從第一樂章悠揚具有田園風格的巴斯克民謠曲(Modéré)、第二樂章帶有巧妙文字遊戲的法式四行詩曲(Pantoum)、第三樂章透露出思古之幽情的帕薩卡亞舞曲(Passacaille),一直到熱情奔放高潮不斷的終樂(Finale:Animé),拉威爾展盡畢生絕學讓整首三重奏高潮迭起,毫無冷場!



而在錄音中,只見三位音樂家彼此你來我往,將旋律如同拋球般,一下拋給鋼琴,瞬間就妙傳到大提琴聲部。而小提琴穿梭其間如同精靈旋舞,讓聽者的耳朵接收各種聲響效果的刺激,聽來著實過癮。然而在這些精采表演的背後卻是複雜到眼花撩亂的節拍與各式觸鍵、運弓技巧所結合而成的炫技大觀。

在鋼琴三重奏中,鋼琴往往是三項樂器中最耀眼,也最容易喧賓奪主的樂器,雖說許多創作鋼琴三重奏的作曲家往往也常在樂曲中設下陷阱讓鋼琴「有機會」喧賓奪主(柴可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就是明證),然而布雷利在這首樂曲中卻巧妙的以音色的明暗變化讓鋼琴的角色變換迅速,一下子躍升主角帶領弦樂衝破層層屏障邁向樂段高潮,突然間又退居幕後成為弦樂最佳的和聲後盾,讓弦樂能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盡情施展弓法,將音樂的表現開展到極致。且聽終樂章裡,隨處可聽到鋼琴與弦樂完美無暇的搭配,五聲音階從低處開始醞釀,緊接著是層層疊起的高潮段落,隨著小提琴與鋼琴相互接力,樂曲的氣氛持續炙熱,張力持續加大,整個終樂章就在崇山峻嶺間直奔雲霄,徒留餘韻迴盪在虛無間,聽罷真是大呼過癮,真想高聲喝采!!



善用天賦、成就經典

布雷利帶來的音樂驚奇在於他所具備的全方位演奏技巧,而這樣的演奏技巧又可歸功於他與生俱來的科學天賦,讓他能用最理性、最冷靜的態度去分析各家音樂之所長,並用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聽者,不帶任何矯情、沒有模糊地帶。也因為如此,才能讓聽者聽到隱藏在嚴謹音樂結構下的德式浪漫、清新脫俗不帶匠氣的美式爵士以及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法式風情。



這樣不世出的音樂奇才在大賽得獎後縱使立定志向走上音樂之路,但是淡定優雅怡然自得如他,布雷利享受音樂、演奏音樂的樂趣似乎比專心致志經營自己演奏事業的企圖心還來得多,也因此在他的詮釋中,常可感受到一種自由不羈的氣息。這樣的氣質讓布雷利的音樂充滿個人魅力,不僅只是外表俊俏的花瓶而已。期待來日我們能在唱片錄音市場見到更多布雷利的錄音作品,無論是室內樂或獨奏協奏曲目,相信定能為樂迷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