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無緣的她...】


















一段無疾而終的單戀,催化了蕭邦這首鋼琴協奏曲。然而以蕭邦洋溢的才華與文質優雅的魅力,若要向心儀對象傾訴愛意,一首夜曲就足以令人心醉融化,何須一定要寫協奏曲呢?當然,這其中必有耐人尋味的原因。





呂岱衛|文

1829年,19歲的蕭邦在華沙音樂院畢業後便踏上職業演奏之路。當年的他意氣風發前往維也納闖天下,果然大受好評。而在回到華沙後,蕭邦打算再創作更多樂曲以證明自己在鋼琴演奏以外的作曲實力。當年音樂家若要成名除了獲得王宮貴族等有力人士的支持贊助外,舉行公開的音樂會也是迅速揚名立萬的途徑之一。只是當時的音樂會不比現今的音樂家個人獨奏會,往往都是由好幾位不同類型的音樂家以聯合音樂會的方式共同舉辦。往往在一場音樂會中可看到鋼琴家、小提琴家、聲樂家等同台演出,而演出的曲目也不單僅是原創曲目,有許多是所謂的改編自歌劇詠嘆調的改編曲目甚至即興表演。甚至連曲目的安排也是凌亂散雜。一首多樂章的奏鳴曲往往在樂章間都得再安插其他的小曲或不同型態的演出組合,以防台下聽眾久聽不耐。而面對如此水準的音樂會,鋼琴家若要迅速累積名聲,與大型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絕對是必要的。因為這不僅能證明演奏者自身的演奏實力足以與樂團抗衡,在那個演出者即作曲者的年代,同時也證明了演出者的作曲技術不容小覷。


因此,當蕭邦從維也納載譽回鄉後,便聽從了恩師埃斯納(Józef Elsner)的建議,著手創作兩首鋼琴協奏曲。眾所週知,作品編號廿一的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事實上創作日期比作品編號十一的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還要早創作,只因為F小調鋼琴協奏曲較晚出版,因此後世才以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稱呼之。然而實際上這兩首樂曲的創作時間相隔不到數月,不論在作曲技巧與音樂風格上都相去不遠,也都同樣備受後世樂迷喜愛。


正如蕭邦在寫給好友沃伊傑霍夫斯基(T.Woyciehowski)的信上所說:「這首曲子的慢板,是我一邊想著她一邊譜出的!」信中的她,指的正是蕭邦在華沙音樂院時的同學女高音葛拉柯芙絲卡(K. Gladkowska),年輕的蕭邦情竇初開,滿懷熱情譜下這首絕美無瑕的樂曲。當時蕭邦所譜寫的正是這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事實上,早在1829年蕭邦回到華沙所開的第一場音樂會上,蕭邦便親自彈奏了這首協奏曲並大獲好評。當時這首樂曲還只是獨奏作品,直到隔年蕭邦為其譜上了管弦樂的協奏部分並另外再加寫了這首協奏曲的首尾兩個樂章才使這首協奏曲大功告成。而這也是音樂史上少數先有慢板樂章,而後才有首尾樂章的協奏曲。


早年音樂學者們普遍認為蕭邦譜寫管弦樂曲的能力並沒有比鋼琴曲來得好,這兩首協奏曲在管弦樂團的部分過於薄弱,甚至連與主奏間最基本的競奏關係都鮮少出現。難怪當年白遼士在聽了這首協奏曲後,不禁搖頭嘆息說:「這首協奏曲的樂團根本是透明的!」很顯然的,蕭邦也非常明白自身的缺陷,因此在年輕時創作了這兩首協奏曲後,就不再創作任何管弦樂作品了。然而隨著後世學者研究蕭邦音樂越深入,越發現事實上蕭邦其實是用一種「非主流」的手法來譜寫管弦樂。蕭邦洞悉19世紀鋼琴的特色與缺陷,因此在協奏曲中讓管弦樂完全處於襯托的地位幫鋼琴擷長補短。因為琴音無法延續,所以整部弦樂連拉好幾十個小節的長弓藉以延續聲響;因為琴音無法在瞬間擴張音樂張力,故讓銅管樂器在整首協奏曲中僅出現寥寥數次,但每次被「召喚」出來時,皆是最需要它的時候。於是,蕭邦究竟是太了解鋼琴還是太執著於自己的音樂,這成了音樂學者爭論不休的課題。


但撇開爭議不談,蕭邦的這首慢板樂章的確是美不勝收。因為心儀對象是聲樂家,因此蕭邦在這樂章中大量的使用聲樂句法。在他的腦海裡,彷彿親耳聽到葛拉柯芙絲卡親自演唱他所為她譜寫的旋律,有高亢、有低吟、有詠嘆、有花腔。在簡短的序奏後,如夜曲般的主旋律前後共反覆三次,每一次的反覆都加上了蕭邦費盡心思所增添的裝飾音樂句。而在前兩次的主題反覆後,蕭邦特地在第三次反覆前插入了一段如宣敘調般的樂段。此樂段改變了樂曲原本的甜美氣氛,呈現出焦慮、不安的個性,好比愛情中的酸澀滋味,讓人欲拒還迎。而最後一次的主題反覆,蕭邦捨命似的將他這輩子所能用的花腔技法全都派上用場,讓整段主題熱情澎湃,情感沸騰。三次的主題出現從含蓄到奔放、溫柔到激情,全都是蕭邦藏諸心底的濃情蜜意。藉由琴音,我們聽到了蕭邦說不出口的愛情,也聽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精髓。


然而葛拉柯芙絲卡有所不知的是,終其一生,蕭邦從未將這段感情向她傾吐。縱使之後,蕭邦數次邀請她在自己的獨奏會上獻唱一曲,葛拉柯芙斯卡依舊不解風情,嫁作人婦。直到廿年後蕭邦逝世,她才從蕭邦公諸於世的書信中得知原來當年那首感人至深的協奏曲當中的女主角竟然是她。我們無法得知葛拉柯芙絲卡在知道真相後的反應是懊悔、還是悲痛,但我們卻可知道,因為這首曲子,讓葛拉芙絲卡這個名字永遠與蕭邦連結在一起,紀念這場從未開始過的愛情。


今晚,讓我們來欣賞高齡88歲的魯賓斯坦如何詮釋這首動人的樂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