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

【時時用心、處處創新的《MRT》-2014《MRT》1.1版觀後感】


在音樂劇的講座課程中,常有朋友問我:「什麼是外百老匯?什麼是概念音樂劇?」,通常我都會花很多時間來說明其定義與表現方式,但現在我可以直接告訴大家:想了解什麼是外百老匯?什麼是概念音樂劇?不需要從書上找定義、更不需要親自前往紐約,去看《MRT》就夠了!




是的,《MRT》就是這麼一齣切切實實無一不符合外百老匯表演方式、概念音樂劇製作模式的「範本」。這齣音樂劇以三段互無交集的故事展開,在三段故事裡,談愛情、談親情、更談生死。看似再簡單也不過的車廂場景,承載的卻是沈重的人性糾葛。在整齣戲中不論是劇本鋪陳、詞曲編寫、演員詮釋、燈光佈景,可提出討論分享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因此我僅就初次觀戲的心得作最簡單的摘要與朋友們分享,期望日後有機會再次欣賞本劇時,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從劇本談起吧,三套劇本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人生的抉擇、面對與釋懷。錯過的愛情是否有可能回頭?失去的親情要怎麼投射予他人正面能量?走向生命的終點又該如何處之泰然?隨著劇本的鋪陳,我們看到一次又一次的人性掙扎、同時也看到懊悔、醒悟與寬容。,這讓我不得不佩服三位編導用心之良苦、用情之深刻。在每一個劇情轉折適切的投入歌曲,讓心境得以抒發,也讓劇情張力得以展現。

在三部內容各不相同的劇本裡,製作團隊分別讓三位作曲家用迥異的曲風區別三段故事的氛圍。蕭賀碩的音樂充滿著時尚都會感,在描寫愛情的音樂中散發青春氣息,可說是三位作曲家中音樂最具「紐約風」的一位。許哲珮的才華有目共睹,在第二部描寫親情的劇本中,將對位技法置入男女對唱的橋段裡,不僅讓聽起來簡單的童謠《嘿!寶貝》充滿趣味,更讓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一點一滴的注入歌曲中,最後在劇情的最高潮用音樂引發強烈的化學效應,催化了全場觀眾的情緒。最後一段故事相信是許多劇迷的最愛,而洪予彤賦予這段故事的配樂及歌曲可說功不可沒。在音樂劇歌曲創作這門專業領域來說,與一般流行歌曲最大的不同便在於呼應劇情氣氛的曲風掌握以及詞曲聲韻配合的精準拿捏。我不得不說洪予彤的確在這部音樂劇中展現了經驗老到的創作功力,不論是《野薑花》或是《遺忘》,都十分到位地呈現了兩位主角穿梭於過往與現在的心境轉變,可說是在這齣音樂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歌曲。

在《MRT》中,演員不僅要有唱功,還得要有舞功。這也是讓我在這部音樂劇中十分驚豔的重點。製作團隊在劇中加入了大量的舞蹈橋段,不僅在換幕間用舞蹈來呈現捷運繁忙庸碌的景象,更在許多劇情橋段中置入舞蹈來推進劇情。例如在最後一段故事中兩位垂垂老矣的主角用舞蹈來回憶過往的青春時光,這與經典音樂劇《奧克拉荷馬》中的《夢中芭蕾》可說不謀而合,不僅成功演繹了主角的內心世界,更讓劇情的鋪陳更為流暢。而在第二段故事中男女主角許多身段上的錯位與律動更近似桑坦音樂劇《富麗秀》中魅影與真實人物間的互動身形。當然在了解這段劇情最後的爆點後,即可發現編舞王怡雯在此段落的舞蹈設計的確別具巧思,同時也讓人更佩服製作團隊埋藏在每一個細節裡的用心與創意。

再來,我們談談舞台設計吧!旋轉式舞台在百老匯劇場早已行之有年,從早期的《奧克拉荷馬》、《屋頂上的提琴手》到後來的《悲慘世界》,幾乎都以旋轉式舞台來建構劇中場景,不僅節省換景時間,更讓舞台空間能發揮最大幅度的利用。然而在黑盒子劇場中,要在縱深不大的舞台中加上旋轉機關,甚至還加裝了多達三重旋轉模式的複雜功能,這不僅在國內是首見、連在國外都不容易看到這樣的設計。因為舞台空間小,因此演員在現場走位時必須牢記每一步伐的幅度與停佇細節,否則一不留意即有可能造成走位錯誤的尷尬場面,試想:演員在舞台上對戲時,除了得牢記台詞、把歌曲唱好、舞蹈跳好、還得小心別多走一步或少算一步以免卡到旋轉舞台...,這麼多細節要注意,要求的正是演員過人的抗壓性與清晰的思慮,真不簡單!

當然,在《MRT》中的七位演員表現真是可圈可點。在這七位演員中,除了張擎佳之外,沒有任何一位是聲樂科班出身,但卻能在魏世芬老師神乎其技的演唱指導下發揮具有個人特色的唱功,實在令人激賞。此外在演技的表現上也都呈現了收放自如的戲感,讓我對這群新銳演員的未來性大為看好,期許未來不只在劇場界能擁有一片天,更能在音樂劇領域中發光發熱,讓音樂劇的香火能持續傳遞。

《MRT》以一座小型旋轉舞台外加兩座門框與兩套捷運座椅,打造出了一座極具外百老匯實驗劇場風格的演繹環境,之後再用概念音樂劇的表現手法去突顯劇中所要探討與省思的人性議題。更一步說,這不是一條具有起承轉合單純故事線的傳統音樂劇,而是如同一刀剖面,用俐落流暢的觀點呈現戲劇張力與情節衝突,最後讓觀眾在看戲的同時激盪出直接而深刻思想反饋的概念音樂劇。自《天堂邊緣》起,我觀察到了冉天豪在音樂劇製作上的顯著成長與企圖心,更在許多細節中察覺到他向音樂劇大師史蒂芬桑坦致敬的意圖。《MRT》雖非由他親自操刀創作歌曲,然而在貫穿整部戲劇的三首配樂中(前奏、幕間、尾奏),卻仍能享受到他非凡的創意。當年桑坦在《夥伴們》一劇中以簡單的三度音動機模擬電鈴聲作為貫穿全劇的著名「巴比動機」,而冉天豪卻巧奪天工採用具象音樂手法,將捷運車門鈴聲與車廂運行的低頻聲融入在三首配樂中,讓觀眾用耳朵來感受捷運的速度感與疏離感,真可說是串起全劇聯結的靈魂,讓人讚嘆其天才。

對我來說,《MRT》是一部讓我會想再多欣賞幾次的佳作。正因為細節太多,用心太巧,因此我相信每次的觀賞都能讓我發掘出許多新的體悟與刺激。在此我推薦給所有尚未觀賞過這部精采音樂劇的朋友,縱使錯過了這次的演出檔期,但來年《MRT》若有機會再次搬演,一定要想辦法呼朋引伴搶票去看,相信絕對會是你前所未有的劇場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