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貝多芬眾多經典的室內樂曲目中,有一首不止是經典,更是古典音樂常見編制中的特例,那就是他作品編號56的三重協奏曲。
呂岱衛|文
這首曲子可說是貝多芬音樂作品中最特別,也最另類的一首作品。三重協奏曲顧名思義就是結合了三重奏與協奏曲兩套不同的編制所形成的特殊演出組合。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所組成的鋼琴三重奏本已是室內樂中精緻編制的代表,而這樣的室內樂組合竟要統整成一個不可切割的獨奏群,與整個交響樂團形成抗衡協奏。這不僅在創作難度上大為提昇,甚至也考驗著演出者彼此的默契與技巧程度。因此,這部作品自古以來就是一首吃力不討好的曲子。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樂團四方之間只要稍有閃失失衡,就會讓整首樂曲走向崩潰與毀滅。
當年貝多芬為他的弟子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創作這首曲子時,特別考量到大公「平庸」的鋼琴技巧,因此刻意將鋼琴的部份寫得較一般鋼琴三重奏稍微簡單一些。然而鋼琴部分的簡單卻形成了小提琴與大提琴的負擔,原本在一般鋼琴三重奏常見的難度比重通常是鋼琴五十、小提琴三十、大提琴二十;但在這首作品中鋼琴難度比重下修成為三十、而小提琴與大提琴成增加至三十五。聰明如你,可看出在這首曲子中最吃虧的的確就是大提琴無誤,話說筆者曾在大學時與同學一起演出過這首樂曲,當我懷抱著「悠然自得」的神情彈奏鋼琴部分時,卻常可看到大提琴同學汗流狹背的在低音部分擔任苦力工作,處境實在堪憐。
這首曲子在早期唱片市場一度是極為冷門的曲目,但在廿世紀中期卻因為一套錄音的出版而聲名大噪,那就是由卡拉揚、李希特、大衛歐伊斯特拉赫與羅茲托波維奇於1969年所發行的錄音。在當年,由音樂界的四大巨頭所合作的錄音組合可說是樂界的一大盛事,然而這份錄音背後的故事卻遠比錄音本身更具話題性。
在李希特著名的自傳紀錄片《謎》中,就對這段歷史有過不少的敘述。從排練之初,四位音樂家對於樂曲的詮釋與處理便明顯的分成了兩個陣營。一邊是李希特與歐伊斯特拉赫、令一邊則是卡拉揚與羅茲托波維奇。李希特與歐伊斯特拉赫一直認為卡拉揚對於速度的處理太過保守,讓原本流暢的音樂變得沈悶遲緩,然而羅茲托波維奇卻又處處迎合卡拉揚的詮釋,因此在四方間形成了詭異卻又驚心動魄的音樂角力戰。
而在某次的彩排練習中,李希特實在是受不了了,直接跳出來向卡拉揚嗆聲說這裡的速度一定要改變才行。沒想到卡拉揚竟然老神在在、冷冷的回應說:「速度不是問題,現在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得先拍好定裝照!」這樣的回應實在令人噴飯,但卻也可看出指揮帝王卡拉揚堅持己見不與人妥協的霸氣!
事實上,就連拍攝唱片的定裝照也是處處機鋒。光看這張唱片封面,稍微敏感一點的樂迷絕對可發現,卡拉揚與後面三位獨奏家明顯神情大不相同,感覺很像是事後合成的照片。在這張封面照中,卡拉揚坐在鋼琴前面露沉思之情,內心戲十足;而在鋼琴後的三大巨頭則像呆瓜一樣傻笑。據卡拉揚自己的解釋是因為他是德國人,因此他必須表現出對貝多芬這部作品嚴謹且謙卑的敬意。而李希特則毫不留情的在自傳上回應,如果卡拉揚說他這是正統德國人的表現,那麼他們三個人的神情不就像是陪笑臉的小丑了?這幾人的心結之深,由此可知。當然,經過這次事件後,李希特與歐伊斯特拉赫從此也再未與卡拉揚有過任何合作演出的錄音了。此三重協奏曲的錄音成為了這四人合作的唯一與絕響,而這張錄音的封面更成了此後諷刺音樂家們貌合神離的絕佳範例。
但若平心靜氣聆聽此版本的演出,可發現這份錄音從頭到尾火花四射。四方間時而合作、時而競爭。從第一樂章兩把弦樂獨奏相互競逐旋律,而鋼琴堅守速度底線、力抗百人樂團的氣勢來看,就可證明這絕對是一份值得傳家的經典錄音。而終樂章波羅奈斯舞曲風的熱情活力,讓三位大師與卡拉揚如同四大天王般雄據一方各顯神通,更讓樂迷聽來大呼過癮。因此不論八卦故事如何流傳,但我仍要說,這份錄音絕對值得所有樂迷好好蒐藏聆聽。
同時也因為這份錄音的出現,使得貝多芬這首差點被世人所遺忘的作品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有了全然不同的定位。更是日後在許多音樂節與音樂嘉年華會中,獨奏家間彼此交流、競技甚至聯絡感情的絕佳曲目!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首充滿了傳奇與經典的錄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