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指揮到底要幹嘛?】


呂岱衛|文

不知各位可有想過,每當聆聽交響樂團的演出時,總被那樂曲感動。一方面驚嘆作曲家竟能寫下如此震撼人心的音樂,另一方面又為樂團能有如此完美無暇的演出而感到興奮。但為什麼每次接受觀眾掌聲的都是那位手上只有根棒子的指揮呢?指揮究竟是幹什麼的?他既不用發出聲音、也沒演奏任何樂器,然後只是在台上裝模作樣比手畫腳,何以能代表整個樂團接受觀眾的喝采?



其實答案很簡單,指揮顧名思義就是指導樂團如何發出聲音。或許你會認為樂團發出聲音憑藉的應該是作曲家嘔心瀝血所寫下的樂譜啊,只要所有的樂手都能依照樂譜上的音符、節拍來演奏,就能貫徹作曲家的想法、精神與意志啊,何須前面再有個指揮來畫蛇添足呢?

事實上指揮真正的作用在於詮釋、指示樂曲的速度與音量的幅度,讓不同器樂聲部的聲音能以近乎無暇的和諧呈現出作曲家所想表達的意境。畢竟現代記譜法並非完美無缺,甚至還簡陋的很,因此要如何忠實詮釋作曲家的樂念便成為了指揮最重要的使命與任務。

如果拿掉了指揮,那麼樂團中每一位樂手對音樂的詮釋必然各有主觀的感受與認同,這麼多不同的「主觀」湊在一起還要能相互配合不受牽制,那簡直比登天還難。因此若少了指揮,我們聽到的將會是在樂譜表面維持的最基本秩序外,無法控制也無法想像的衝撞與混亂。

因此,樂團當然必須要有指揮,他的存在使得舞台上的音樂家們能壓抑所有的主觀自我,並以指揮自身的主觀取而代之,用一人意志統領眾人貫徹樂曲意念,我們才有堪稱完美的音樂能欣賞。

巴倫波因曾說:「指揮永遠需仰賴音樂家們,讓音樂家信服並願意依照某種方式演奏,如此才得以締造自身詮釋。」,此言甚佳。但從另一角度來說,若今日坐在台上的音樂家們不甩你,那麼指揮就永遠無法聽到他所想要的聲音,而這正是為什麼指揮的成就往往與年齡有密切關係的主要原因。在樂壇總有許多年輕的天才指揮,這些天才少年或許對於音樂已有超乎
年齡的體驗與感受,然而綜觀這些青年指揮家的表現,卻鮮少有禁得起樂評檢視,一聽再聽還耐得住樂迷琢磨分析的。究其原因,當然還是跟年紀有關,試想:你要如何去說服一位當你還在媽媽肚子裡時,他就已經坐在台上拉琴的叔叔伯伯們,貝多芬這裡的速度不應該這麼快?布拉姆斯那裡別這麼大聲?

反之,樂壇有許多德高年邵的指揮家卻常能締造出許多經典演出。就以阿巴多為例,當年的他執掌柏林愛樂時備受質疑,甚至有事沒事就被拿來跟卡拉揚做比較;但卻在離開柏林愛樂後,如同脫胎換骨般,指揮功力越發高明精準。這幾年的他不論到哪裡,跟哪個樂團合作,演出什麼曲目,幾乎都能為該樂團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經典演出。而「超越」、「最偉大」、
「難以項背」這些字眼更成了近來樂評灌注給阿巴多最常見的形容詞。

為什麼阿巴多會變得這麼神?那是因為這些樂團的樂手都以看待神的眼光來看待他,樂手們面對他時,完全不需抗拒掙扎便在他面前輕易的卸下了自我,讓大師的意志來取代他們的自我。這些樂團找阿巴多擔任客席指揮,最大的意義在於他本身所擁有的光環與權威,讓樂團能完美演出一場近乎「無我」狀態的音樂會。這些樂手以自身的演奏技術,捐棄自我意念,專心至致為大師的自我而服務,當然也就讓我們有機會聽到這些超脫樂團原本水準的經典演出了。話說回來,如果這些樂手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放棄主觀,那麼就算是再了不起的指揮,也改變不了他們,不是嗎?

再說一個例子吧!當年巴倫波因以49歲之齡接手芝加哥交響樂團,年紀已不算小的他,在頂尖鋼琴家的金字招牌下,初掌樂團時卻仍碰得一鼻子灰。當時他刻意增幅樂曲的能量,不論哪一首交響曲都盡可能誇大其音樂表現,但這樣的刻意卻無法讓聽眾買單,尤其當人們習於前任指揮蕭提爵士精準俐落的樂風時,巴倫波因的表現卻被樂評嘲笑如同跳樑小丑般低俗。當時不論歐美,所有的樂評皆認為巴倫波因無法扛起芝加哥交響樂團這塊招牌;然而在接掌樂團十五年後,芝加哥樂團卻活生生的成了巴倫波因的樂團。無論氣質、音響,甚至呼吸,都帶有巴倫波因深受德奧傳統音樂訓練下的身影,這樣的氣息一路從弦樂直達最後方的打擊樂。

2006年中,巴倫波因指揮了在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樂曲終了時,全場聽眾起立鼓掌長達十五分鐘。巴倫波因並沒有如同往常的指揮家一般進場出場輪番謝幕,他選擇了留在舞台上;但他留在台上時卻也沒有頻頻向台下觀眾鞠躬致意,他選擇直接走進樂團,向舞台上的每一位團員握手、擁抱,並讓每一位團員分享觀眾的謝忱。

就這樣,巴倫波音讓自己與團員站在一起,成為了樂團的一部分,他要告訴觀眾,這些掌聲不是給他的,而是給整個樂團的。隨後,他在舞台上發表的一篇動人的演說,其中有段是這樣的:「如此寬廣的舞台、集結如此眾多且優秀的音樂家在此;這麼多樂器、這麼多聲音,但卻只有一個人是完全無法、也不能發出聲音的。他必須仰賴他人發出的聲音來解釋他憑什麼站在台上...。」。

簡短幾句話便道盡了身為一個指揮所應懷抱的智慧與胸懷。作為一個傑出的指揮,並非僅是訂好速度、音量,便要求團員們能遵循指示無一疏漏的演奏無誤。因為就算這些團員再怎麼聽話,與生俱來的主觀都會讓他們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指揮的要求。此時,指揮必須細膩的塑造個人權威,以自身意志來統一演奏時許多不必要的「其他主觀」。一位成功的指揮必當如此,才能率領樂團往偉大邁進,創造無數的感動時刻與奇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