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平凡中的非凡】




呂岱衛|文

今天是巴哈逝世265週年的日子,來看看他逝世前留下的最後一句遺言吧,是不是很有感觸呢?

【站在巨人的肩上-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完全指南】



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是西洋音樂史上首次以「九大」為命名的偉大經典,同時也是古典樂迷心中的不朽曲目。從不到30歲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開始起,貝多芬每每在作曲上有了新的創見之後,必定將其付諸於交響曲上實現。這九首交響曲猶如貝多芬創作生涯的脈絡總結,每一首皆有獨特的個性與章法,引領西洋古典音樂從18世紀跨入19世紀,也從理性均衡的古典邁向感性奔放的浪漫。

2015年7月25日

【你到底是在演奏,還是在練琴?】




呂岱衛|文

常有很多學生問我,到底要如何練琴才算有效率?通常我的回答會因人而異,但在這些答案中,有個唯一不變的答案就是:練琴時不要每次都從頭彈到尾!

通常學生總會睜大眼睛,狐疑的望著我。這時我通常都會用我最喜愛的兩位鋼琴家作例子,告訴他們兩個小故事。

2015年7月18日

【在合唱中感受愉悅】


聽合唱音樂會最感到開心的是:
看到每位在舞台唱歌的團員臉上掛著充滿自信的笑容與享受合唱之美的神情。
至於唱的好不好?
說真的,一點都不重要。
感謝今晚所有努力辛苦演出的團員們,
你們的自信與感染力已讓我們感同身受。
~聽今晚《布蘭詩歌》有感

ps.聽聽這首曲子,她的高音是放上去的,不是爬上去的。



2015年7月16日

拉鍊


爆滿的音樂廳,偉大的指揮家緩緩走上台...
還未向觀眾鞠躬,底下的觀眾就已經爆出如雷掌聲...
指揮家先面向樂團,向所有團員露出鎮定的微笑...
突然間,

首席神色慌張的跟指揮家悄聲說:
「大師大,糟了!您褲子的拉鍊....」
此時,指揮家大驚失色…
趕緊轉過身去,將拉鍊拉上!!

2015年7月7日

【馬勒交響曲完全指南】




今天是馬勒的155歲生日,我們來聊聊馬勒的交響曲吧。

其實馬勒的交響曲聽久了,你會不會常有一時間突然無法辨認這是第幾號交響曲的窘境?

來看看這張馬勒完全指南吧,包準你下次成為馬勒交響曲的萬事通!

2015年6月15日

【染血的鋼琴】



這是日前在辛辛納提國際鋼琴大賽中擔任評審的教授Frank Weinstock 在臉書上所貼出的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在這項比賽的複賽輪結束後,他前往舞台上的鋼琴所拍下的照片。

看看這染血的鍵盤吧!參賽者們在這一輪所挑戰的選定曲是巴爾托克的鋼琴奏鳴曲。工作人員在比賽結束後花了大量的時間擦去鍵盤上的血漬,但擦不去的卻是參賽者日日夜夜、焚膏繼晷在鋼琴上所留下的努力印記。

一音一血淚!不是嗎??

2015年6月12日

賞心悅目

怎麼辦?
如果我是團員,我一定會一直吹錯音、敲錯拍子,一直吹錯音、敲錯拍子,一直吹錯音、敲錯拍子....
太賞心悅目了啊...
以下連結是更加easy的彩排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KBfH0g_Hc


2015年6月9日

爛透了

在今年角逐東尼獎的眾多音樂劇中,有許多都是我十分喜愛的題材。但若要從中選出一部最吸睛、也最具娛樂性的音樂劇,我想這部《Something Rotten》應該會是首選。

2015年6月3日

【溶化妳心的花之歌】



呂岱衛|文

今天是比才逝世140週年的日子,特別找出這篇多年前寫的文章藉以紀念比才。也希望大家能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這位早逝的天才。

2015年6月1日

既幽默又有創意

看看這則廣告吧!
這是當今名團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為瑞典知名的豎笛家Martin Fröst所做的音樂會宣傳廣告。真的是既幽默又有創意啊!

https://www.facebook.com/mar.frost/videos/793350084105847/

2015年5月23日

【小朋友的崔斯坦】




在德布西的鋼琴作品中,「兒童天地」可說是最特別的一組作品了。當年德布西將這組作品送給他最鍾愛的女兒秀秀,並在扉頁提詞寫道:「這些曲子均附上爸爸溫柔的註解,獻給寶貝可愛的秀秀」。由此可知,德布西多麼深愛她的女兒。但令人遺憾的是,秀秀在德布西過世之後兩年,也因罹患白喉而在16歲花樣年華的年紀早夭了。

2015年5月18日

【 MUZIK No.97 | 五月號即將登場! 】


除了擁有傳奇身世的《郭德堡變奏曲》,電影界也有驚悚感官的《厄夜變奏曲》,柯P不久前更是逗趣獻上《嗡嗡嗡變奏曲》。

說到「變奏曲」,你會想到什麼?

本期〈謬斯關鍵字〉請出多位音樂專家,將帶我們參透作曲家的巧妙變奏手筆,並從變奏曲的歷史流變中,瞭解變奏曲從古到今的發展樣貌。

■ 4首變奏經典,搭配CD深度探索!
呂岱衛:莫札特《小星星變奏曲》解析
蔡永凱: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室內樂變奏
陳玫君: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第四樂章
顏華容:《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與它的同伴們

■ 同場加映!變奏曲的變化史
車炎江:淺談變奏曲的歷史流變與發展

(五月「變奏專號」即將登場,敬請期待!)

2015年5月13日

【為什麼要在屋頂上拉琴?】




六零年代,美國社會瀰漫著一股動盪不安的氣氛。越戰的陰影與黑人民權運動的勃興動搖了美國人自二戰結束後的民族自信心,就連生活文化都受到了影響。此外由於電影、電視等強勢娛樂的普及,再加上搖滾世代的興起,讓百老匯音樂劇面臨前所未有的艱難考驗。

2015年5月9日

【人琴合一】



聽完昨天新竹場的巴佛傑,我只有這麼一個感想:

什麼琴音透明、技巧完美、詮釋精準,這些都已不重要!

如果你想見識什麼叫做「人琴合一」,明天晚上在台中的巴佛傑音樂會絕對不要錯過!

問問身邊有去聽新竹場的朋友們感想如何吧!

那樣的拉威爾、那樣的德布西...

絕對讓你後勁十足,一生難忘!

相信我,快去買票吧!

聽完後再謝謝我也不遲…

2015年5月4日

2015年5月1日

【止於至善的堅持~史坦威千萬音響聆賞會:遇見巴佛傑】








傍晚打里摺的工作人員將下午史坦威公司專人調校音響的照片傳給我的時候,真的讓我既感動又興奮。
感動的是除了現場安裝架線外,每一組音響都要直接透過網路連線到德國原廠進行安裝現場的音場測試與數位整合,使用環境數位測試系統來調整這一整套千萬音響的擺位,期望讓每一位聆聽者在每個位置都能感受到最接近百分之百的原音重現。
這樣的安裝過程需要多久?答案是整整三天!
所有的音響工程人員得花三天的時間反覆調校,與德國原廠技術人員來回測試,一直要到活動開始前的星期天上午才能將整組音響調整至定位。這真的讓我見識到了史坦威公司止於至善的工藝堅持。製造鋼琴的時候如此,設計音響的時候依然如此。而三天的辛苦安裝只為一場一小時的音樂講座,這樣的精神真的令人感佩!
而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將是這套千萬音響的首批聆賞者。透過巴佛傑的琴音,讓我們完美體驗何謂千萬等級的音響,而透過會中的盲測式版本比較,同樣也讓我們有機會一起細細品嚐大師們如何在同樣的曲目中灑下不同比例與成分的調味料。

2015年4月28日

【如此、這般】




蕭士塔高維契說:「我這輩子只哭過兩次。一次是我父親過世時、另一次則是我在共黨入黨申請書上簽名時。」

羅西尼說:「我這輩子也只哭過兩次。一次是我早年歌劇首演失敗時、另一次則是我在遊湖泛舟時,一隻剛烤好的燒鵝從船上掉進湖中時。」

2015年4月27日

2015年4月14日

【在巴哈之前靜默】

這部特別的影片其實是西班牙導演Pere Portabella在2007年所發表的一部音樂主題電影《在巴哈之前靜默》(The Silence Before Bach)。

2015年4月12日

【貝多芬的頭像】




十九世紀末德國著名的音樂家雷格(M.Reger)主宰了當時德國音樂教育界的發展,在當時一片崇尚華格納極端浪漫主義的風潮中,雷格一反常態鑽研巴洛克時期德國的音樂風格,因此被認為是繼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等音樂家之後,最能代表德國嚴謹精神的作曲家。

2015年3月26日

【溫柔與專注】




呂岱衛|文

36公分的琴椅果然是全場音樂會的焦點,但那只在老大師上台之前。
音樂會開始後,只見老大師緩步走向低椅,一待坐定卻如同羽扇綸巾、泰然自若的軍師,幻化十指如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於琴鍵之上。

2015年3月22日

【關於歌舞線上...】



我曾不止一次說過,如果要在浩瀚星海中選出一部我心目中的荒島音樂劇,那麼《歌舞線上》絕對會是我心目中的首選。這部音樂劇在當年不僅確立了所謂「概念音樂劇」之創作典範,從劇本的發想到最後的整體呈現更是百老匯音樂劇史的一頁傳奇。

2015年3月14日

【阿美】



從太陽餅到珍珠奶茶,從戲院辯士到電台DJ,

韻聲合唱團用一部音樂劇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經歷光陰荏苒。

每一位團員賣力、自信的演唱引我共鳴,

每一個角色深刻、入戲的詮釋令我感動。

專業,不只來自於資歷與背景,

更重要的是那股熱忱以及願意為那股熱忱犧牲奉獻的精神。

今晚在舞台上的每一個演員,都讓我看到了他們的熱忱與精神,的確令人感佩。

而我相信在舞台上接受掌聲與喝采的團員們,也跟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感動。

謝謝韻聲合唱團今晚美好的演出,

在往後的日子裡,不論戲裡戲外,都希望你們能一路堅持,

臻美至善!

2015年3月2日

【鋼琴之最】

這是搞笑鋼琴家Joja Wendt在他的《鋼琴之最》巡迴音樂會中的一段精采表演。
話說在史坦威上打起乒乓球可真是另一種層次的「土豪」表現啊...XD!
仔細聽聽旋律的前幾個小節還引用了《丟丟銅仔》的旋律呢...
趕緊來看看這段逗趣又不失水準的表演吧!

https://www.facebook.com/ldwksl/videos/632231646877122/

2015年2月26日

【解開《鳥人》的古典音樂密碼】




呂岱衛|文

今年競逐奧斯卡金像獎的眾多佳片中,《鳥人》應該是最讓我驚豔的一部電影了。不過關於那些令人目眩神迷一鏡到底的絢麗拍攝手法或緊湊毫無喘息空間的劇情,網路上的討論已經相當踴躍,在此不再深究,這次我想聊的是電影中用得極為精妙的古典音樂配樂。

2015年2月20日

【每個人的心底,其實都住著一個迪士尼角色】

每個人的心底,其實都住著一個迪士尼角色,
你的迪士尼角色是誰呢?
來看看這段精采的短片吧!
ps.話說Mickey實在是太酷了!!



2015年2月16日

【絕對音感究竟有多絕對?】






呂岱衛 l 文

日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中提及了所謂的「絕對音感」,沒想到竟激起了許多朋友們的討論。在討論中看到了很多人對於「絕對音感」仍存在著許多迷思與不解,以為擁有「絕對音感」就如同上帝賜予的禮物,更是許多音樂人夢寐以求的「天份」。然而「絕對音感」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擁有「絕對音感」的人學習音樂真的會比一般人輕鬆嗎?在這裡我想藉由以下的說明讓大家理解什麼叫「絕對音感」,而你的音感究竟有多「絕對」?

2015年2月13日

【超有戲的小鼓手】



















曾有個笑話這麼說的:「如果你想要惡整一位鼓手,就叫他去演奏波麗露!」

的確,在拉威爾這首長達十七分鐘的名曲中,最辛苦的就是從頭到尾必須一直打著相同波麗露舞曲節奏的小鼓手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通常面無表情的小鼓手在面對這首樂曲時,內心的小劇場是怎麼想的呢?

現在就讓我們邊聽音樂,邊來看看小鼓手這超有戲的十七分鐘吧!




2015年2月10日

【絕地逢生、再創新猷的古典音樂不死鳥-韓德爾】


說到巴洛克時期的代表性音樂家,如果有人提到了巴哈,那麼另一人提到的一定是韓德爾。沒錯,雖然巴哈與韓德爾總是被人相提並論,但韓德爾卻似乎永遠是巴哈的對照組。不說也許你不知道,其實三百年前,韓德爾可是歐洲知名的國際巨星,而巴哈卻只是個小地方的管風琴師呢。


2015年1月29日

【春之祭】

史特拉汶斯基的經典作品《春之祭》可說是廿世紀初期難度等級超高的管弦樂曲。其節奏和聲之複雜以及配器編制之繁瑣,若非親自看過總譜,否則實在難以形容。
不過現在有科學家使用電腦分析音頻的技術,將這些複雜的音樂用顏色與形狀表現了出來,讓我們用看的就能理解這些音樂複雜的程度。
來看看這段影片吧,在影片中各種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正是不同樂器的音色與;而音符時值的長短與呼吸頻率則與形狀有所關聯;音高也用動態跳躍的方式來展現。
看完影片後,彷彿自己好像也跟史克里亞賓一樣患了聯覺症候群,感覺耳中聽到的聲音都會在腦海裡產生了顏色變化呢...
十分有趣的一部影片,讓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來感受這既複雜又精采的聲光秀吧!

https://www.facebook.com/ldwksl/videos/619143481519272/

2015年1月27日

【是毒藥?還是解藥??】




呂岱衛|文

在歐洲,華格納向來是個禁忌。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公開場合有三個話題是不討論的。一為宗教、二是政治、三,就是華格納。只因談論華格納就如同暴露了你的喜好、你的立場,當然,還有你的品味。而到了廿世紀,歐洲人一樣不願意談論華格納,因為他背負了太多納粹的包袱,還有太多偏執狂妄的緣由。一般人認為會喜歡華格納的若非是對世事不滿的狂徒,就是附庸風雅故作姿態的庸人。因此,華格納一直無法讓人用像看待貝多芬、巴哈那樣的公允觀點來正視。甚至連華格納的思想與音樂理論都被貼上了太多標籤與印記,直到現代。

2015年1月25日

【音樂外的巴哈】


如果說奧國首都維也納是歐洲的音樂聖地,那麼德國小城威瑪絕對是歐洲最精緻的文化重鎮。想想看,在這個人口不過六萬的小城裡出過多少個在人類文明史上震古爍今的名字:歌德、李斯特、席勒、尼采,還有一位,那正是在古典音樂史上承先啟後、開創新局的巴哈。


2015年1月20日

【從馬勒到希特勒】


近日,國內的政治新聞版面幾乎都被剛上任的首都市長給攻佔。一邊是他大刀闊斧想改革公務機關沈痾許久的官僚習氣,另一邊又是雷厲風行推動各種所謂的新政,不論過程手法是否合宜合理,似乎都營造出了一種台灣政壇從未出現過的新氣象,同時也讓這位首都市長從一介政治素人一躍成為了政壇明星。而如此強勢的作風與改革形象,不禁讓我聯想起了在百年前的維也納,其實也曾出現過這麼一位明星,只不過他並非政治明星;他是樂壇明星-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馬勒。


2015年1月19日

【為什麼維也納有三傑?】


說到音樂之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正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這個城市自十八世紀以來便是人文薈萃的文化聖地。但所謂的「音樂之都」這名號從何而來?我想許多朋友們也許就不很清楚了。其實維也納之所以貴為音樂之都,最重要也最具指標性的意義是因為古典時期接連有三位偉大的音樂家在此定居並發表作品,這三位音樂家在後世被合稱為維也納樂派。而維也納樂派的形成代表的正是古典音樂之所以成為經典、古典音樂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不斷發展革新的重要關鍵。


當然,許多朋友們也都知道這習於被稱為「維也納三傑」的三位音樂家分別是海頓、莫札特以及貝多芬。然而這三位音樂家究竟彼此間有何聯繫?為何在當時維也納成千上萬音樂家中,僅有這三人能脫穎而出並列為「傑」?我想這就是很多朋友們不明所以的地方了。其實要找出這三位音樂家彼此間的關係並不難,但要將這三位音樂家對於古典音樂的貢獻裡找出共同且延續性的關鍵,就很不簡單了。因此,我想從下面這段記載在兩百多年前一本訪客留言簿裡的一段留言,來為這個疑問作解答。


2015年1月3日

【當我第二次走入《天堂》…】


昨晚,我又看了這一年多來的第二次《天堂邊緣》,我是個死忠的《天堂》迷嗎?當然我並不算。所謂的死忠指的應該是對某齣戲情有獨鍾,而且已經獨鐘到可能已經看過數十次不止,猶如當年英國瑪格麗特公主連看《奧克拉荷馬》廿七遍,那樣才叫死忠。不過事實上據我所知對《天堂》一劇著迷的觀眾並不在少數,而從這齣戲已經上演十年的景況來看,還是有許多劇迷是從學生時代第一次進入劇場看《天堂》,到現在已經當了媽媽,仍想帶著孩子一起進劇場看《天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