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無感勝有感】
















第一次聽到巴佛傑的德布西,無感,只覺得平淡,說不上來有啥特色。

過了幾天,因為教學的關係,我順手拿了以前常聽的富蘭索瓦版的德布西前奏曲來聽,怪的是,以前覺得難懂艱澀的德布西,現在不但難懂艱澀,甚至還帶有一些神經質與詭異。


不甘心!再找出前兩天聽的巴佛傑...



2012年7月29日

【從京奧到敦奧】











四年前,對岸為了展現大國崛起的力量,傾全國之力要辦一場讓世人對中國刮目相看的世紀大典,要讓世人知道「中國,站起來了!」


【我記憶中的平均律】

記得高中第一次接觸到巴哈的平均律,年幼無知的我膽大妄為的挑了一首降B小調五聲部的賦格當作我的平均律「開箱曲」,第一週上課,用其快無比的速度飛快彈完整首樂曲,並且沾沾自喜得意洋洋的望著老師,打算告訴他「俺征服了巴哈...哇哈哈!!」,果不其然,換來的是一頓的臭罵與腳踹(真的,我高中的鋼琴老師常常沒事動不動就踹我!)。

我記得他只說了一句:「你以為把巴哈當李斯特彈很了不起嗎?」


當下我整個楞住,接下來老師才緩緩告訴我,原來巴哈的平均律除了節拍之外,聲部的數量才是真正決定曲速的關鍵!聲部越多,曲速越慢,只為了讓演奏者與聽者能清清楚楚的聽到每個聲部的線條與發展,而不是如同跑百米般每個聲部比賽看誰先衝到終點...

也因此,當聲部越多,曲速越慢變形成了彈巴哈賦格普遍的概念,日後如果有機會接觸到巴哈的平均律,請記得,別把巴哈當李斯特!!

2012年7月28日

【寫在德布西講座之後】











終於完成了這次的德布西講座,從接到通知要開講座到今天講座結束,不到十天的時間,除了準備講座資料,還得請內人出馬替我完成簡報播放的播放檔,雖然時間急迫,但總算是順利完成任務,不知道大家還喜歡這次的講座嗎?


2012年7月26日

【十指交織的幻想 - 穆拉洛2012年台中音樂會聽後感】












原本對穆拉洛一無所知,透過為電台寫單元,得知他是彈梅湘的能手,也得過幾次大獎。剩下的就只知道他會吹薩克斯風而已。

因此打從開始,我就是帶著去看馬戲團特技表演的心情欣賞這場音樂會,想著一個瘋子(白遼士)加上一個天才(李斯特)所結合的作品,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又會有怎樣的效(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