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我的古勒初體驗】


《古勒之歌》對我來說, 一直是個難解的謎。



在尚未聆聽昨晚NSO的演出前,我對於荀貝格這部作品的認識僅能透過錄音。但是從錄音中所聽到的內容卻往往讓我心中更添問號,直到昨晚親炙現場,有些問題似乎得到了解答,但聆聽中卻又繃出了新的問題。不過在這些產生問題與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其實也正是愛樂者在聆聽古典音樂時尋求智識增長的一種歷程。
首先先說說我的疑問吧:

一、如果說馬勒用千人來描繪宇宙萬物、終極信仰,這我能理解;然而荀貝格何以要用如此大的陣仗來描述一段鄉野奇譚?渲染這樣的小情小愛?照他的原版創作直接以連篇藝術歌曲形式發表難道不更適當嗎?

二、.1913年的荀貝格早已被樂壇認為是廿世紀新音樂的領頭羊,早在1909年他便發表了震撼世人的十二音列創作理論。而正當人們逐漸理解他所施展的音樂語彙時,他竟回過頭來將十年前未完成的舊作重新整理、改編,甚至以前所未有的龐大規模來發表,他想的究竟是什麼?

三、這部作品的結構與音響平衡充滿著嚴重的失調與不成比例,哪有像這樣的一部作品會要求聲樂家在近兩百人的樂團以音量全開的方式伴奏下來進行獨唱?《古勒之歌》並非歌劇,樂團並不在樂池內,究竟這是荀貝格要聲樂家在如同海嘯壓境的巨大音浪下展現一夫當關、力拔山河的氣魄?還是要荀貝格另有所圖,想藉由視覺震撼去傳達聽覺上的意象?

四、《古勒之歌》在管弦樂法的使用上以逼近極限,但這樣的極限說實話,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早就已經示範過了;綿延無盡的半音發展與動機變形早有前例可循。荀貝格又何以拾人牙慧,東施效顰?

以上四點是我在聆聽《古勒之歌》錄音時所產生的疑問,很慶幸,昨晚在NSO的精采演出中,我似乎找到了我「自認為」的解答。而這樣答案事實上也很簡單,那就是:荀貝格其實是在告訴大家:「看吧!我就告訴你,浪漫派調性音樂最多最多、最厲害最厲害就只能到我這樣而已了;所以不要再逃避現實了,放下這些浪漫派音樂吧,跟著我一起往新音樂的道路邁進吧!」

我知道這樣的解答或許阿Q,但若非如此,我倒也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會逼得讓荀貝格寫出如此極端浪漫,浪漫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管弦樂作品。當年華格納以五個小時的《崔絲坦與伊索德》去述說「愛與死」而被奉為浪漫樂派之顛峰圭臬;然而荀貝格以逼近千人陣仗想要再創浪漫顛峰卻讓人覺得似如強弩之末、狗尾續貂。荀貝格甘願被後世如此評論,究竟目的為何?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我荀貝格不是不能寫這些東西,我只是不想寫而已。既然一定要秤秤我的斤兩,那我就弄個史無前例的東西給你看看。順便再告訴你浪漫派音樂真的就只能到此為止了,請相信我!」。

但話說回來,撇開這些「陰謀論」,荀貝格這部作品的確也有其精妙的藝術價值。對於樂句的堆疊與鋪陳,他可說是巧盡心思的安排、設計;而埋藏在旋律中各式各樣的變形動機更讓人有想一聽再聽之感。然而這畢竟是個大部頭的作品,不像舒伯特藝術歌曲,想聽可以一聽再聽十餘次也不嫌膩。荀貝格的《古勒之歌》有如小說版的《魔戒》,每次都想一氣呵成讀完,但卻永遠心有餘而力不足。正是如此,當我們有緣不用出國便能在國內欣賞如此傳奇之作時,怎能輕易放過這朝聖的機會?

所以這次NSO特別在歲末與新年連演兩場《古勒之歌》,真的可說是樂壇創舉。也十分感謝呂紹嘉老師如此真心向國內樂迷介紹這部既難練、又難演的鉅作。聆聽時,那種音場所造成的聲浪與震撼絕非各版本的錄音可相比,但同時卻也讓我發現了在錄音版本中完全不可能發現的演出細節,例如演唱者的音量與樂團音量的對比與控制,這在錄音版本中因為麥克風架設的關係,絕不可能會出現你明明「看到」男高音已經血脈噴張、青筋畢露、張牙舞爪的賣力演唱了,但耳朵卻告訴你「我聽不清楚、我聽不到!」。

這就是現場的魅力!荀貝格就是要你用看的,告訴你:「就算是國王又如何?豈能抵擋上帝的旨意與命運的擺佈?」。這樣的演出不只聽覺充滿張力、視覺更是震撼,無怪乎這部作品會被譽為廿世紀後期浪漫的極致之作了。

最後的疑問也正是昨晚新產生的疑問:一個水準以上的樂團為了要成就如此壯麗的演出,當然得找許多原本非該樂團的成員來「協演」,此外合唱團也須花上許多時間排練,畢竟沒有人想看到濫竽充數的景況在舞台上發生。因此,NSO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這場音樂會上,與合唱團以及聲樂家的練習次數究竟夠不夠,是我很想知道的。會提出如此問題當然不是因為此次NSO的演出品質不佳,事實上每位參與演出人員的努力與專業,相信台下每位觀眾都十分清楚。但我想知道的是:像這樣艱難的曲目與龐大的編制、協演人員,究竟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到盡善盡美?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適合的場地與預算資源,是否能有更完美的演出效果?

不論如何,還是十分感謝NSO與呂紹嘉在歲末與新年給了我們如此難得的一場音樂饗宴,同時也恭喜NSO再一次為台灣樂壇再創新猶。希望《古勒之歌》的演出達到了空前,卻不要是絕後;日後有機會再讓這部作品搬上舞台吧,讓台灣樂迷能再次細嚐荀貝格寫下這部作品時的迂迴揣度與雄心壯志。

昨晚聆聽後,又再度找出過去曾寫過一篇介紹荀貝格的文章再次審讀,在《古勒之歌》與文字的陪伴下,我似乎又再一次體認到荀貝格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獨與堅毅了。

茲將當年舊文分享連結如下,文長瑣碎,因此若是有空的朋友再點進去看看吧!

文章連結:http://davilu1210.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1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