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我記憶中的平均律】

記得高中第一次接觸到巴哈的平均律,年幼無知的我膽大妄為的挑了一首降B小調五聲部的賦格當作我的平均律「開箱曲」,第一週上課,用其快無比的速度飛快彈完整首樂曲,並且沾沾自喜得意洋洋的望著老師,打算告訴他「俺征服了巴哈...哇哈哈!!」,果不其然,換來的是一頓的臭罵與腳踹(真的,我高中的鋼琴老師常常沒事動不動就踹我!)。

我記得他只說了一句:「你以為把巴哈當李斯特彈很了不起嗎?」


當下我整個楞住,接下來老師才緩緩告訴我,原來巴哈的平均律除了節拍之外,聲部的數量才是真正決定曲速的關鍵!聲部越多,曲速越慢,只為了讓演奏者與聽者能清清楚楚的聽到每個聲部的線條與發展,而不是如同跑百米般每個聲部比賽看誰先衝到終點...

也因此,當聲部越多,曲速越慢變形成了彈巴哈賦格普遍的概念,日後如果有機會接觸到巴哈的平均律,請記得,別把巴哈當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