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

【見山仍是山 - 帕斯卡.羅傑兩次德布西錄音評比】





















會上癮的版本比較






呂岱衛|文

  坊間常流傳這麼一句話:「版本最怕比,一比不得了」。的確,在浩瀚無垠的唱片之海中,版本比較往往是樂迷在聆聽音樂時最大的樂趣。從馬勒的交響曲到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從舒伯特藝術歌曲到華格納指環巨作,幾乎無所不評,無所不比。然而在各式各樣版本比較的模式中,由同一位音樂家在不同年代或不同場合所灌錄的同一首曲目來做版本比較又最為特別。因為音樂家本身都有其個人獨特的詮釋風格,但同一首曲目在經過時間沈澱或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之下能有多大的詮釋差異,永遠是樂迷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史上最具話題性的版本比較應該就屬顧爾德分別在1955年與1981兩次錄製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了,在這兩次的錄音版本中,演奏者以極端的速度差異及風格詮釋展現出完全不同面相的郭德堡變奏曲。而這樣極端的錄音版本,古今中外也僅有鋼琴怪傑顧爾德一人了。

  單曲的版本比較尚且容易進行,然而整套作曲家作品的重新錄製版的版本比較就顯複雜許多。帕斯卡.羅傑在2005年結束了與DECCA唱片長達37年的合約之後,於新東家ONYX唱片重新錄製的德布西鋼琴作品全集,就成為了近年來音樂家重錄作曲家全集的最佳寫照。由於羅傑早於1978年就在DECCA唱片發行過德布西鋼琴作品集,雖然當年並未收錄所有德布西鋼琴作品,但就錄音成就而言,仍屬羅傑錄音生涯中的偉大里程碑,畢竟當年他才27歲而已
。當時羅傑的德布西錄音被喻為是當代德布西作品的詮釋經典,無論就當時的錄音技術以及羅傑年輕具有活力的詮釋方式,都為德布西音樂樹立新的典範。然而2005年羅傑在ONYX發行的德布西鋼琴作品全集卻帶給樂迷全然不同的新感受。

  綜觀這兩次德布西鋼琴作品的錄製相差將近卅年,錄音科技的差異與進步當然已不可能是比較重點。但羅傑普遍較慢的速度詮釋以及差異頗大的音色及觸鍵變化,仍有許多細節值得筆者提出討論。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在兩次錄音版本中挑出十首德布西最經典的鋼琴作品作為評選重點,以期能了解法國音樂大使帕斯卡.羅傑在這卅年中,對於早已了然於胸的德布西作品到底詮釋出什麼樣的新觀點。


良心評比

第一號阿拉貝斯克 Arabesques No. 1

  若要挑選德布西作品中,羅傑最具代表性的錄音,第一號阿拉貝斯克絕對是首選。筆者絕不會忘記年幼時第一次聽到羅傑阿拉貝斯克錄音時那難忘的感受,因為那是筆者第一次了解到原來鋼琴可以發出這麼美麗的聲音,而德布西竟是如此唯美浪漫(當時年紀小,啥都不懂)的音樂家。因此這次新版本出現時,筆者首先選聽的就是這首難忘的名曲。由於DECCA版(以下簡稱D版)的詮釋幾乎已達完美,因此在ONYX版(以下簡稱O版)的詮釋中可聽到的差異其實並不多。除了錄音技術的進步之外,仍有些小地方的詮釋表現明顯意味深長,例如一開頭美麗的阿拉貝斯克線條樂句,羅傑在D版的詮釋中以完全流暢準確的拍子詮釋圓滑句,讓人聽來舒暢自然;但在O版的詮釋中,他卻在樂句中加入了高低起伏的方向感,讓速度不再精準一致,反而有了更「人性」的呼吸韻律。光是這樣小小的改變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阿拉貝斯克不僅只是完美無暇的藝術品,更多了點閃爍不定的生生氣息。卅年的再進化,令人激賞!


貝加馬斯克 前奏曲 Suite Bergamasque - Prélude

  速度的差異十分明顯,D版雖然速度聽來較為流暢,但許多在樂句處理上的小細節卻不如O版細膩,例如一開頭序奏右手下行快速音群以及以及中間樂段(D版0’50’’、O版1’00’’)的音色表現,很明顯的O版都細膩許多,每個和弦都能聽到完整飽滿的音色;而D版似乎僅將速度的流暢感表現出來而已,許多音響效果都還來不及發酵即已消失而趕往下一個和弦。兩個版本同一樂段出現的時間竟落差長達10秒,由此可知羅傑對於整首樂曲似乎有了更進一步的掌握與理解。


貝加馬斯克 月光 Suite Bergamasque - Clair De Lune

  若之前你已聽過羅傑經典的D版月光,曾被那音樂塑造出來的意境吸引的話,那麼這次羅傑O版本的月光則是美得讓人心碎。撇開先進卅年的錄音技術不說,光是羅傑在這兩次月光錄音中對於主題的呈現方式就有明顯的差異,且聽兩個版本中主題再現的樂段(D版3’19’’,O版3’35’’),在D版中羅傑的極弱音表現已經令人訝異,在氣若游絲的左手琶音支撐下還能清楚聽到右手的和弦殘響,令人聽過一次即已難忘;但這次O版的錄音中,羅傑似乎更上層樓,琶音依舊氣若游絲,但琶音與右手主題雙音卻更進一步融合成一片和弦殘響,讓聽者真正聽到了月光灑落大地的聲音。


兒童天地 黑娃娃的步態舞 Children's Corner - Golliwog's Cake, Walk

  這首別緻的小曲絕對是德布西考驗演奏者「耍可愛」功力的試金石。在卅年前的D版中,年輕的羅傑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凌駕此曲,讓黑娃娃聽來雄壯威武,有稜有角。但卅年後,羅傑似乎返老還童,黑娃娃不再像進行曲一樣威風凜凜,反而多了幽默詼諧。尤其是O版中絕妙的左手跳音(2’12’’處),好像在黑娃娃的腳上加了彈簧般,讓樂曲的跳躍動感達到極致,讓人聽來也不禁雀躍。對於樂曲一開頭節奏的掌握,羅傑也有不一樣的改變,原本在D版裡中規中矩的切分音節奏,在O版中用改變重音的方式讓節奏聽來更加緊湊,頗有人未到聲先到的逗趣感。


快樂島 L'Isle Joyeuse

  兩個版本差異懸殊,從一開始的顫音就可聽到羅傑不同的處理方式。在ONXY版 (以下簡稱O版) 中,羅傑巧妙運用彈性速度,讓顫音產生特別的明暗感;而DECCA版 (以下簡稱D版) 中,雖可聽到音色勻稱的顫音,但似乎也少了一些期待感。 此外在速度上羅傑也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詮釋,D版在速度的控制上幅度張力不若O版大,然而就整體音樂的平衡感而言,筆者其實較欣賞早期D版的速度選擇。雖然O版的錄音效果聽來較為立體,但羅傑所採取的速度詮釋卻將彈性速度的張力繃到極限,在幾近失衡的情況之下,這樣的詮釋聽來稍顯怪異。而音色的控制上,兩個版本的差異也非常明顯,D版的音色透明潔淨,雖然是卅年前的錄音技術,但仍聽得出來羅傑優異的觸鍵功力;然而O的音色雖仍屬上乘,但卻可聽到羅傑刻意的犧牲速度而換取觸鍵上的充足的音色表現空間,如3’19’’的右手琶音段落,雖然觸鍵仍是粒粒分明,然而卻是將犧牲了流暢速度的結果,讓整個樂段聽來格外突兀,如此詮釋方式實令筆者不解,而這也是在新錄音中唯一一首讓筆者略感失望的作品。


版畫 雨中花園 Estampes - Jardins Sous La Pluie 

  在D版中,羅傑展現精準俐落的觸鍵與跳音技巧,而樂段中第二主題(0’33’’)如蜻蜓點水般的旋律也令人印象深刻。以卅年前的水準來說,這樣的雨中庭院的確是技巧非凡的詮釋。但四平八穩的詮釋似乎不太「德布西」,也因此在這次O版的錄音中,筆者果然聽到了改頭換面的雨中庭院。首先是一開始的速度,明顯不若卅年前凌厲非常的版本,但在這樣速度中,筆者卻聽到了羅傑令人難以置信的觸鍵功力。且聽第二主題出現的跳音樂段(0’37’’),那似珍珠般的顆粒觸鍵,彷彿法國鋼琴學派再現,羅傑化身為瑪格麗特.隆,將學派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整首樂曲也因一開始較鬆弛的速度,使得隨後緊接而來的幾個醞釀樂段(如2’25’’處)張力十足,也更顯戲劇效果。這種以靜制動、以退為進的詮釋手法,還真富有德布西在整組版畫作品中傳達出的濃厚禪意。


意象第一冊 水中反光 Images Livre I - Reflets Dans L'Eau

  第一次聽到D版裡羅傑寫意傳神的音色時,就已令人難忘。筆者很難想像當時年僅廿多歲的羅傑怎能演奏出如此洗練、細膩的「水感」,即使過了卅年,依然是數一數二的經典版本。而卅年後,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O版的水中反光更加透明,光影變化的幅度隨著速度的稍微減緩而更加明顯。而在O版2’36’’處醞釀情緒的樂段,左手一次一次隨著右手的快速音群步步進逼,直到最高點傾瀉而下的四濺水花,那種情緒瞬間爆發的快感,在炎炎夏日欣賞,真是沁涼暢快。


意象第二冊 穿過樹葉的鐘聲 Images Livre II - Cloches A Travers Les Feuilles

  原本就極富禪意的樂曲,如何在空靈音色中尋找方向而不致於鬆散崩解,成為羅傑在兩個版本中最不一樣的詮釋重點。在D版中,羅傑以帶領聽者前進的方式尋找鐘聲的方向,整首樂曲以流動的三連音韻律穩定人心,在1’07’’處的風吹草動,懸疑不安的氣氛掌握絕佳,隨即2’42’’處的豁然開朗真有柳暗花明之感。而到了O版,羅傑不再引領聽者前進,他退居幕後成為旁觀者,將所有場景散落樂曲之中,讓聽者在樂曲的意境中來去自如。同樣在2’47’’的轉調樂段,羅傑慵懶無為的音色,真有雲深不知處的玄幻。卅年的淬鍊,羅傑超脫了第一人稱的主觀,用說書人鋪陳轉圜的方式,為我們述說這段尋找葉中鐘聲的故事。


為鋼琴的 觸技曲 Pour Le Piano - Toccata

  觸技,顧名思義就是展現技巧。年輕的羅傑的確在這首曲子展現過人技巧,呈現出穩定且持續的手指強度,獨立性過人!但在樂曲的音樂性上,筆者總認為不夠強烈,似乎只流於表面的炫技與音色的全面掌控。也就是那種給一百分太多,給九十九分又太少的矛盾感。然而在卅年後O版的錄音中,羅傑再一次解開了這道難題。鬆綁後的速度讓樂曲聽來具有彈性,尤其在一開頭羅傑採用俐落的斷奏呈現,讓樂曲的炫技效果更為突出。而在1’15’’處左手呈現的第二主題也比D版更有深度,致使之後在1’50’’後出現的高潮樂段聽來更顯激情,在機械式的運動之外還聽得到德布西埋藏在堅毅外表中的如火熱情。


夢 Rêverie

  又是一首羅傑的經典之作。卅年前的詮釋已臻完美,筆者實在想不出此次再錄的版本又會有何新意,然而聽過之後,卻又慶幸自己聽到了羅傑的新版本,這首曲子再次證明真的只有羅傑才能超越羅傑!一切情緒比卅年前更加放大,對於每個音符,羅傑似乎經過精密的計算,每個音彈下去的力度與踏板緊密接合的「黏稠」度似乎已精細到了奈米等級。筆者無法想像這需要多大的專注力與控制力才可達此境界。因為夢並不是一首難曲,甚至簡單到國小中年級小朋友即可彈奏,但越是平凡卻越能看出偉大。不信?下次聽聽鄰家小孩彈奏的夢吧,相信你會懂的。



從見山非山到見山仍是山

  經過十首鋼琴作品的評選,我們可發現,羅傑在這十首曲子中速度幾乎都比1978年的版本來得慢。然而速度偏慢並不代表技巧退化,反而更見羅傑的音樂思考深度,除了快樂島之外,幾乎所有的樂曲都在較慢速的詮釋中展現了更深層的音樂內涵,同時也讓聽者領悟到羅傑在這卅年間音樂風格的轉變,真正昇華到了「見山是山、見山非山、見山仍是山」的心靈境界。事實上,1978年的經典錄音時至今日已經被許多後進音樂家所超越,而德布西作品的詮釋方式也一再的被許多年輕音樂家重新定義,在許多樂迷追求新鮮、特別甚至重口味的商業考量下,1978年羅傑的錄音版本似乎已嫌老派、保守。也因此,筆者認為羅傑此次在更換唱片公司後所發行的第一套專輯就是德布西鋼琴作品全集,足見羅傑對於重新詮釋德布西鋼琴作品的企圖心以及不願被時代洪流掩沒的使命感。

  的確,這次羅傑推出的錄音十分成功的喚起樂迷們對於這位法國音樂大使的重視與重新喜愛。正如羅傑曾說過的:「對於法國音樂,我總有著如同母語一般的熟稔。我能憑藉著我對音樂的了解和感受來詮釋這些作品,在每一次彈奏時,我總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實踐作曲家所賦予樂曲的生命力與精神,就如同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語彙來表達同一種意思一樣。因此,錄音只能傳達我千百次彈奏德布西作品中的其中一次而已,真正的德布西其實存在在每一個樂迷的心裡,無關乎好壞,只關乎你喜愛或不喜愛...」。

  這樣的帕斯卡.羅傑,值得我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