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月光、眼淚 、德布西 - 巴佛傑2012音樂會台中場有感】















誰是巴佛傑?



呂岱衛|文



兩個月前,若是你問我知不知道巴佛傑這個人,我肯定搖頭。因為法國新生代鋼琴家裡,在我的資料庫名單中僅有帕斯卡羅傑、提鮑德、薩洛、安傑黑、柯拉德等唱片界常聽到的鋼琴家。直到這次參與德布西音樂節的活動籌辦,從一開始的單元及廣告撰稿、音樂節推廣講座以及最後為節目單所撰寫的唱片評論。巴佛傑的一切在我腦海中一直迴盪。他的音樂觀、他的唱片錄音、甚至連他的⼀言⼀行全都成為了我研究且關注的焦點。我不止⼀次地懊悔這麼完美的鋼琴家,我怎會到現在才發覺?對於德布西的音樂詮釋這麼獨特具有現代感,我怎會到現在才聽到?

也因此,巴佛傑的這場音樂會成為我在這次德布西音樂節中最期盼的音樂會之一, 我不止⼀次希望能好好聆聽他現場的演出,更期望能在現場彈奏的肢體語言與舞台魅力中看看這位近年來被歐美唱片界所讚譽的鋼琴家,與他完美的德布西錄音版本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詮釋。


曲目大放送


這次鋼琴家所列出的德布西鋼琴音樂會曲目,其涵蓋範圍之廣、創作風格之全面, 佔了德布西全部鋼琴作品的二分之一以上。從早期的作品如夜曲、敘事曲,到中期 的月光、被遺忘的意象,最後再到成熟期的第二冊前奏曲以及晚期的練習曲等 ,幾乎是循著德布西一生創作的軌跡而演奏的。當然最值得關注的焦點是由他親自改編芭蕾舞劇《遊戲》的鋼琴版本,光是衝著他亞洲首演的宣傳,就值得親臨一聽了。也因此,這次的節目單製作工程之繁複浩大,幾乎是打破了電台以往節目單的 記錄,光是由焦元溥先生與我所撰寫的樂曲解說與唱片評論就厚達42頁,真可謂史上空前。

檢視這次的曲目,巴佛傑用三個半場將近三小時的時間詮釋德布西,除了鋼琴家體 力上的考驗外,對於聽眾的專注力也是一大挑戰。但事後證明,這場音樂會非但不是⼀場如馬拉松賽跑般氣喘吁吁的競賽,反而像是⼀場音樂盛宴,由巴佛傑化身為法國藍帶名廚,為我們端上一道道精美無比的米其林三星料理。


開胃菜


第一半場鋼琴家帶來的是德布西早中期的小品曲目。就如同開胃菜般,從一開場的《敘事曲》到《被遺忘的意象》曲集,他就牢牢抓住聽眾的聽覺神經,每首小曲都充滿了極具個性的特色與風格。尤其是《被遺忘的意象》當中的第三首小曲,在曲尾模仿吵雜鬧鐘的音響效果時,巴佛傑善用了德布西的幽默感,搖頭晃腦的將鬧鐘喋喋不休的音響效果傳神的呈現出來,彷彿連他自己也快受不了那吵雜的聲響。

而在第一半場最引人注目的兩首曲子當然就是《第一號阿拉貝斯克》以及《月光》了,原本在他的唱片錄音中就已經對他所詮釋的《第⼀號阿拉貝斯克》印象深刻 了,那飛快的速度以及流暢的華麗旋律線條⼀直在我腦海中縈繞著,但沒想到現場 聆聽的感受更令我震撼。說實話,他的《第⼀號阿拉貝斯克》若聽在現今保守派的鋼琴老師的耳裡,絕對是不及格的。因為⼀開始著名的華麗旋律線,巴佛傑竟以類 似中國山水畫裡勾勒的方式來演奏,光是第一個樂句就聽到了濃淡不⼀的音色穿梭流動著,這樣的表現方式是極為危險的,因為只要稍有不慎,很容易就會流於觸鍵 不均且旋律線斷斷續續的批評。但是巴佛傑竟如同在高空走鋼索般看似搖搖晃晃實則氣定神閒,而旋律線條就如此行雲流水的流瀉出來,穿梭整場。到曲子最後似乎只剩下輕嘆的音符,告訴聽眾旋律已盡、線條已絕。只剩滿場的聽眾還在回味著繞樑餘韻。

而《月光》這首曲子,更讓我筆墨難書。我相信那天所有親臨現場聽他演奏這首曲子的樂迷們,每個人都有想掉淚的衝動,而我僅僅聽他彈了前面第一段樂句,眼淚就不由自主的流下來了。作為一個專業的音樂人與中年大叔的我,這實在令人很難為情,但無法控制的情感就是如此誠實、懇切。巴佛傑控制全場的能力真的令人欽佩,只見他演奏之前那雙手在鋼琴上的揮舞與準備動作,就已經抓住全場的目光與呼吸,所有聽眾全都屏氣凝神雙目不移的期待他雙手落下的第一個音,彷彿月光將隨著他的指尖灑下。而他似乎也知道自己所具備的魅力,雙手騰空將近20秒,等到一切寧靜已臻極致才落下他的第一個音符。這樣的戲劇張力在任何的表演舞台皆屬難見,而隨著他的彈奏,我好像真的看到了、觸摸到了那月光,就在我眼前、我耳 中、我手心裡。眼淚就這麼流下,隨著月光一起流洩而下,哪管他是魏崙的詩還是 德布西的音樂,我只知道我聽到了這一生最完美的《月光》。曲畢,全場聽眾靜默無聲,只因無人想破壞這凝結的美,每個人都想牢牢抓住這一刻,細細品嚐。不及聽眾鼓掌,鋼琴家隨即引領我們尋找遠方的快樂島,剛剛的月光已成追憶。


主菜上場


第二個半場主菜登場了,⼀開始的《意象第⼀冊》三首曲子,巴佛傑都賦予了新的詮釋與生命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拉摩頌》,巴佛傑將德布西在樂曲中設計的和聲音響以清楚細緻的音色演繹出來,完整呈現出德布西向和聲學之父拉摩致敬的意味。其中聲部間細膩的起伏與交錯連結更是饒富趣味,足見德布西創作之天才與巴佛傑詮釋之精妙。最後⼀首《動》與之後的六首《練習曲》可說是巴佛傑完美展現技巧的競技場。與六首《練習曲》相比,《動》的演奏對巴佛傑來說簡直是⼀塊蛋糕,兩三下清潔溜溜,徒剩空碟在桌上悲泣。

而六首《練習曲》完全令人目不轉睛,從頭到尾就看鋼琴家如同體操選手般, 在琴鍵上表演各式各樣的特技,無論技巧、音色、演出效果,全都是完美的十分! 更令我驚訝的是,在巴佛傑所詮釋的《練習曲》中,我聽到了以往在錄音中不曾發 覺的曲趣,對!就是爵士樂!他的《練習曲》有著濃濃的爵士味道,無論是句法、和弦聲響與節奏呼吸,完全散發出屬於德布西特有的爵士風格。巴佛傑好像在告訴 你忘記徹爾尼、拋下蕭邦吧,這裡只有德布西的《練習曲》才叫現代,才是現代鋼琴家需窮盡畢生練習的曲目。當第六首練習曲《為八隻手指的》演奏完畢時,鋼琴家逗趣的向台下觀眾舉起雙手豎起了大拇指並捉狹的微笑著,這難道是要我們到他的臉書上按讚嗎?哈哈,當然不是,他是要告訴我們,在這首曲子中他遵循了德布西的要求,從頭到尾都沒用到雙手的大拇指,僅用八隻手指便完成了這首艱深的練習曲。這突如其來的小哏笑翻了全場觀眾,鋼琴家善用舞台魅力製造幽默感的功力 可見一般。

大菜來了,《遊戲》登場。在之前我便已做過功課聆聽了德布西原本管弦樂版本的錄音。說實話,那模糊不清的曲意以及詭異的和聲音響,真的超乎我對音樂的理 解。整首將近十八分鐘的曲子聽下來完全不知所云,只感覺浮光掠影稍縱即逝。然 而巴佛傑改編版本竟然奇蹟似地⼀掃⼀切陰霾,讓這首當時世人所謂的德布西江郎才盡之作真正如待琢璞玉般綻放出無限光芒。撇開高難度技巧不說,巴佛傑用神乎奇技的改編方式讓《遊戲》整首樂曲的脈絡清楚的顯現在聽者面前,劇情伴隨著音樂推進,兩女一男間曖昧的情愫與糾結的肢體動作透過巴佛傑的琴音歷歷在目,彷彿舞者就在鋼琴邊跳舞般,讓人難辨到底原創是鋼琴作品還是管弦樂曲?只能說巴佛傑的改編真的太精采了!他完全運用了現代鋼琴音樂的各種音色觸鍵技巧,甚至連踩踏板後所衍生出的泛音殘響都成為整首樂曲改編的關鍵音色。這讓我不禁聯想 起當年在《遊戲》首演後兩星期緊接著上演的歷史名劇《春之祭》,若是當時世人真能明白德布西具有遠見的曲意及創作手法,或許真正敲開現代芭蕾音樂大門的該是《遊戲》而非《春之祭》了。


點心時間


音樂會進行至此,已經是⼀場正常音樂會的規模了。但這場音樂會卻不一樣,因為我們還有第三個半場要聽。當初在安排曲目之際我曾懷疑為何巴佛傑不依照德布西的創作順序,將《練習曲》與《遊戲》放在最後一個半場,反而將《前奏曲》留到最後,但現場聽到這裡似乎可感受到他的用意。第三個半場的12首《前奏曲》就好像12份精美的小點心,主廚在上完大菜後,用這些小點心滿足饕客的味蕾,酸甜苦 辣任君挑選,若是你夠貪心,一次將這12碟小點心都掃空,相信主廚會更開心。

且聽巴佛傑隨心所欲彈奏著這12首小曲,或揉或捏都能精確無誤的將曲子塑造成他想要的形象。似《霧》似《枯葉》、似《妖精》似《仙女》,一下子又來到西班牙的《酒門》向《拉文將軍》及英國的《皮克威克》致敬,而小徑旁恣意生長的《石楠》提醒著我們勿忘《月映樓台》之美,最後還帶我們穿過時光隧道探尋《埃及骨壺》,在驚嘆鋼琴家炫技般的《三度交替》後,⼀同觀賞伴隨著馬賽曲施放的國慶 《煙火》。啊!就是這《煙火》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它會是今晚的壓軸曲目了。巴佛傑不正是用這煙火祝賀今晚過150歲生日的德布西嗎?在此,讓我再度為鋼琴家的巧思讚嘆不已。當這目眩神迷的12首曲子演奏完畢後,我相信在場沒有⼀位聽眾認為音樂會已然結束了,即使舞台旁的電子鐘告訴我們演出時間已接近三小時,但全場聽眾卻都如同三歲小孩般渴望著大廚再給我們⼀盤小點心吧,那怕是再多幾個音符好。

巴佛傑,這個烙印在2012年德布西音樂節的名字,已成為全場聽眾⼀生中難以忘懷的音樂會聆賞記憶,那種全場⼀同爆發出喝采的歡呼感動,我相信鋼琴家已然感受。我們不捨吶喊「Encore」,只因鋼琴家三小時的演出早已氣力放盡。但此起彼落、絡繹不絕的「Bravo」卻是給予鋼琴家最崇高的讚賞。而這絕對會是我這⼀生中所經歷過最美好的⼀場音樂會。


意猶未盡


會後,鋼琴家隨之而來的簽名會同樣轟動全場,據中興堂場務工作人員表示,中興 堂外從未有除此長列的排隊人潮等候簽名,隊列⼀路從場內延伸到隔壁的舊台中圖書館。鋼琴家不顧可能會趕不及原訂11點回台北住宿的高鐵列車,堅持簽完為每⼀ 位觀眾的簽名,這樣的熱忱與親切,著實令我感動。等候鋼琴家簽名的片刻,我與 本次音樂節藝術總監焦元溥先生小聊片刻,對於巴佛傑所傳承的法國鋼琴學派以及名教育家松貢的鋼琴教育法著實佩服。而巴佛傑似乎更上層樓用自己的經驗將這些 名家技術轉化成自身出神入化的詮釋基礎,而他歷經受傷低潮又奮力再起的勵志故 事更是所有音樂人最好的榜樣。

一場三小時的獨奏會能夠從頭到尾絕無冷場,實屬罕見。而巴佛傑帶給我們的又豈止是美好的聆聽饗宴?他掌握了德布西最具現代感的詮釋語言,無論是最受歡迎的 《阿拉貝斯克》、《月光》,或是高深莫測的《練習曲》、《遊戲》,巴佛傑的詮釋皆絲絲入扣又不落俗套,真可謂新世紀的德布西傳人。走筆至此,剛又接到一則最新的外電消息,英國BBC雜誌票選年度十大最佳古典藝人,巴佛傑是獲得提名的十大藝人中唯⼀入選的鋼琴家。就在德布西150歲生日的這天,我們一同見證了⼀位鋼琴家開始發光發熱,真是與有榮焉。 直到現在我腦海裡仍不時浮現巴佛傑的琴音,獨特具有震撼力,我不想否認我中了他的毒,因為我知道這樣的音樂會畢生難逢,就算中毒也甘之如飴。接下來的四場音樂節,來自各方的鋼琴家又會使出那些畢生絕學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