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惡魔名曲】


















  在鋼琴音樂的眾多觸技曲中,舒曼的觸技曲一直是我的最愛。不只有艱難的技巧,更有極富表現性的旋律以及豐富的音響色彩。然而這首曲子卻也一直被列為是難度超高的艱深曲目,若沒有掌握好方法練習,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傷筋損骨,走火入魔而不自知。



呂岱衛|文


  舒曼當年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年僅十七歲,一心想成為大鋼琴家的他,在當時受到李斯特、陶爾柏格等人的影響,總認為只有在鋼琴上練就絕世技巧與超凡耐力才有可能在樂壇闖出名號。於是,他便寫下了這首號稱是「前所未見」的世紀難曲,將當時鋼琴演奏家所能想像出的各種艱深技巧幾乎都用上了。除了中段急促連續的八度之外,從頭到尾毫不停歇的反覆雙音也成為了所有鋼琴家的夢靨。若非真的對自身的技巧極有自信,幾乎沒有鋼琴家敢碰這首曲子。尤其隱藏在技巧後千絲萬縷的旋律線,更需要靠鋼琴家以各種音色的層次變化才能讓其浮現,否則聽到的只會是糊成一團的音堆與俗不可耐的低階練習曲。

  也就因為這首曲子是如此艱難,因此當年舒曼就是在駕馭這首曲子時,為了讓自己手指的獨立性更加堅韌,採用了類似吊指訓練機的蠢機器,而讓手指的肌腱產生了永久性的傷害,再也無法彈好鋼琴。這首觸技曲也就成為了讓作曲家自身陷於萬劫不復境地的惡魔名曲。但或許這也是老天的安排,在後來我們看到了無法成為大鋼琴家的舒曼,最後仍舊成為了千古留名的作曲家。而更重要的是,他所創辦的「新音樂雜誌」主導了整個十九世紀歐洲樂壇的發展,連帶的成為了形塑浪漫時期風格最重要的指南。如果沒有他,我們不會知道蕭邦、不會知道布拉姆斯、甚至連貝多芬、舒伯特等先人的歷史定位與價值都因為舒曼而被重新定義。

  就是這麼一首鋼琴曲,改變了舒曼的一生,同時也改變了歐洲古典音樂的軌跡!今晚,我們來聽聽季佛拉的版本吧,每次聽季佛拉彈琴都會讓我興起蓋上琴蓋,不如歸去之感。聽聽看他如何將這首惡魔名曲詮釋成輕鬆小品,雲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