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華裔小提琴家林以信以不到卅二歲之齡接下了有美國室內樂天團之稱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的位置,這個消息不僅震撼了國際樂壇也震撼了華人世界。當年許多評論皆對此懷抱著悲觀且嘲諷的態度,認為現今樂壇竟連茱莉亞弦樂四重奏都得拋尊棄貴向年輕人低頭、向偶像文化靠攏。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茱莉亞弦樂四重奏用他們的音樂證明了林以信值得他們選擇,更讓當年看衰他們的毒舌評論啞口無言,直說:「JSQ(Juilliard String Quartet)復活了!」「JSQ寶刀未老!」
呂岱衛|文
其實,端看一位年僅三十出頭的第一小提琴手,與另外三位年紀加起來超過兩百歲的髮蒼齒搖的老音樂家;或是一位來自哈佛的華裔大男生,與另外三位茱莉亞音樂院的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系的系主任。光是這樣的組合站上舞台,就註定了茱莉亞弦樂四重奏不凡且超群的音樂性格。時隔將近兩年,林以信率領三位赫赫有名的老樂手來到台灣,要向樂迷們介紹這個「老少配」的特異組合究竟能讓這古典音樂中最嚴肅、最私密的曲種--弦樂四重奏,帶來多少驚奇與魅力?
先從這次來台演出的曲目看起吧,真是「絕對的嚴肅」!兩首貝多芬後期的大作搭配一首莫札特後期的大作。甫看到曲目的我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好久沒有弦樂四重奏團體能如此大膽在一場音樂會中安排這麼「嚴肅」的「絕對音樂」曲目了。往年來台的國際知名室內樂團,總是會迎合台灣樂迷的喜好,在音樂會中安插一兩首較為輕鬆的浪漫小品作為調和枯燥氛圍的潤滑劑,但這次茱莉亞弦樂四重奏竟用最嚴肅、最深刻的音樂直接挑戰台灣樂迷的聽覺神經。他們要告訴你:「我們就是要拉這三首,你們就安份點靜下心來欣賞吧!」這樣的膽識實在過人。而令我怕受傷害的則是,如此厚重深沈、規模又如此龐大的艱澀大作,像這樣可作為「忘年之團」最佳範本的團體,真的能毫無瑕疵的勝任嗎?而台下聽眾是否又能聽得出音樂當中最絕對、最純粹的美感呢?但今晚的演奏完全證明了我的擔心是多慮了,林以信與三位樂手的搭配堪稱是近年來我聽過最完美的一場室內樂音樂會了。
一出場,林以信帥氣的平頭就吸引了全場的目光!而身後跟著三位垂垂老矣的樂手更讓全場觀眾驚訝!四位樂手在視覺上呈現了巧妙的違和感,怎會是最年輕的坐最重要的位置?那林以信能帶得動這三位老樂手嗎?驚訝、新奇、疑惑、期待,全寫在我的臉上。就這樣,整場音樂會在我全神貫注的聆聽與觀察之下,給了我最佳的答案。事實上,這一場音樂會所有的東西都是老的,作曲家的創作背景是遲暮之年(1789年的莫札特已經卅三歲了,別忘了他幾歲過世的),而曲目也是老成的(沒有一位作曲家的音樂能老成得過貝多芬的後期所有創作),再加上三位樂手也是老人(真的比起肯德基爺爺不遑多讓)。全場只有一個操縱變因,那當然就是年輕充滿活力的林以信了。想當然耳,他絕對是今晚全場矚目的焦點!我相信林以信也一定懂得這樣的道理,因此整晚的演出他散發了無與倫比的明星魅力與音樂氣質,率領著三位老大師跟著他一起飛天盾地,將原本難以親近的嚴肅作品幻化成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動人樂章。
在這場音樂會中,我想談談貝多芬。今晚所演出的兩首弦樂四重奏都是貝多芬在晚年雙耳已經全聾之下的作品,因此在當年被許多樂評直言批評是演出效果奇差、甚至是無法演出的作品。當年許多維也納人一方面崇敬樂聖一生對抗乖戾命運、全心全意奉獻給音樂的高尚情操;一方面卻又下意識的排斥他後期的所有音樂作品,認為一個雙耳全聾的人怎可能寫出完美無暇的音樂。也因此一直到十九世紀的後半葉,在布拉姆斯等人的復興之下,才真正讓貝多芬的偉大展露無遺,也才讓人們真正了解到樂聖內心想告訴世界的聲音,而他的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更是貝多芬後期音樂的代表!這首曲子是貝多芬作品編號的最後一首樂曲,當然也是他生涯最後一部作品,寫作於他過世前半年,而一直到他過世一年後才進行了首演。貝多芬在這首樂曲中展現了後期作品中少有的輕鬆與歡愉,似乎有種看破紅塵,了然於胸的出世情懷。也因此三位老大師的演奏便帶著如老僧入定般的穩重與內斂,襯托著林以信以少林武僧之姿展現蓋世絕學,讓音樂在三位護法的加持之下展現龍飛鳳舞的蓬勃朝氣。而這首作品的第三樂章則完全展現了四位樂手在音色與詮釋上毫無瑕疵的完美組合,我真的不知道除了用同魂同體之外,還有什麼詞能形容他們的默契與呼吸。琴瑟和鳴?很抱歉,那太粗淺了!對他們來說,琴瑟和鳴僅只是基本要求而已。總之,當我聽到第三樂章如同聖詠般的旋律時,淚水早已止不住,只企盼這樣的聲音能永遠停留在我腦海裡永不消散...
舞台上的林以信,雖然看似年輕,但他的「音樂年齡」似乎被其他三位樂手給平均化了,三十幾歲的英挺外貌卻有著五十幾歲的成熟穩重。林以信的音樂表現如同「鬥魂注入」,用全身的能量駕馭音樂,讓音樂的動態飆到極限,再以超齡的沉穩與過人的技巧將稜角磨平,呈現出圓融、滑順的音樂風格。而三位老大師更是「一生懸命」的最佳象徵,為音樂付出一生心血,無論是在音樂院春風化雨作育英才,還是在舞台上忘情投入揮灑自己,全都是青年音樂家們學習效法的典範。一整場音樂會連演三首室內樂曲,其中有兩首竟又是極為勞心費神的貝多芬作品,當謝幕時,我看到三位老大師們連袂站起,撐著老邁身軀向觀眾鞠躬致敬時,我的淚水再一次止不住,這些前輩們正是燃燒著他們的生命用盡全身氣力帶領我們體驗音樂之美的偉大音樂家啊, 此時又怎能好端端地光是坐在椅上鼓掌呢?當然,我看到滿場的觀眾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跟我有著同樣的體會與心情,於是連同在場許多音樂界的老師與前輩們大家一同站了起來,給了茱莉亞弦樂四重奏最崇高的敬意與鼓勵。我相信,今晚在港區藝文中心的所有聽眾們都是幸福的,因為我們都體驗了一場近年來最美好、最難忘的室內樂饗宴!JSQ,what a wonderful night!
會後與許多樂迷及音樂界前輩走在港區藝文中心的廣場上,大家都難掩興奮之情滔滔不絕的交換剛才的感動。所謂的傳承不就是如此嗎?1946年當茱莉亞音樂院的年輕教授組成弦樂四重奏之時,抱持的就是一種將室內樂之美傳承給莘莘學子的簡單理想。想讓這最洗煉、最精緻的樂種能不被速食文化與絢爛聲光效果所淹沒,希望能讓後輩們體悟真正最純粹的音樂之美。而經過了將近七十年的歷史,茱莉亞弦樂四重奏的團員傳承了將近三個世代,始終未曾忘記當初成立樂團的宗旨。也因此在兩年前當林以信雀屏中選成為該樂團第四任第一小提琴手時,這些老大師們不會不知道他們將承受外界多大的責難與壓力,但他們卻選擇一肩扛起。只因為他們未忘初衷,音樂的傳承永遠比表象的傳統來得重要。對這三位老大師來說,以信正是繼承衣缽的不二人選,事後也證明這三位老大師的確是慧眼識英雄。但我更相信林以信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如同金庸小說中張無忌於光明頂扛下武林盟主重責大任一般,期盼未來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能在林以信的帶領下,秉持「將經典創新,讓創新經典」的創團宗旨,繼續將美好的音樂帶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