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想鼓掌?請先停、看、聽!】


















  今晚,我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些欣賞音樂會的基本禮儀。若是您對音樂會基本禮儀已非常嫻熟,那可直接跳過這篇。若不是太清楚到底音樂會基本禮儀是啥,那麼麻煩您耐心往下看。



呂岱衛|文

  首先,就從鼓掌說起吧。

  記得小時候曾聽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晚10秒鐘拍手,音樂家不會因此哭泣。」但在今晚的音樂會中,觀眾們似乎對查理.席姆特別熱情,只要音樂一停、琴弓一放,掌聲立即爆響。無論拉的是抒情慢板還是激昂急板,皆是如此。在今晚的曲目中,兩首大型作品貝多芬的⟪克羅采⟫與布拉姆斯的⟪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掌聲更如同鞭炮般此起彼落。姑且不論音樂家在台上的音樂情緒是否收起,又或者意圖將音樂情緒延續到下個樂章,這樣的掌聲完全破壞了整首樂曲的氣氛。在⟪克羅采⟫之時或許因為第二樂章太有「珍重再見」的感覺了,因此在終樂章還沒開始前,一半以上的觀眾便已鼓掌喝采。而布拉姆斯的四樂章奏鳴曲除了第三與第四樂章是由音樂家一鼓作氣拉完之外,其他前三個樂章皆是「掌聲不斷」,一時間連我都有點懷疑到底我聽的是三首小提琴小品,還是規模龐大的奏鳴曲?樂章間不鼓掌是現代音樂會裡國際通用的基本禮儀,而樂章間靜默的短短幾十秒鐘,更是讓音樂家與聽眾紓緩情緒或轉換心境最珍貴的時刻。這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自命清高,而是對作曲家與台上表演的音樂家最基本的尊重與禮貌。

  講到這,我就想到了同樣的情況在上次台中的音樂會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在上個月的貝瑞佐夫斯基音樂會裡,下半場的七首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主辦單位曾一度考慮比照貝瑞佐夫斯基在國外音樂會的彈奏方式,讓鋼琴家在每一首樂曲結束之時,都能給予掌聲喝采,一方面讓音樂家有擦汗喘息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能讓觀眾宣洩心中激動的情緒大聲叫好一番。原本打算在中場休息時特別廣播在場聽眾,讓聽眾能自由鼓掌。但在最後關頭仍把此一措施取消,只因為最後還是本著尊重聽眾自主意識的立場,因此就不再作任何畫蛇添足之舉。但沒想到台中的聽眾素質之高連貝瑞佐夫斯基皆讚不絕口。整場音樂會聽不到任何一絲奇特的噪音,就連在下半場七首超技曲目的串連演出,所有聽眾皆能將掌聲留到最後,等音樂家起立了,才高聲喝采。這樣的聽眾素質讓貝瑞佐夫斯基聽到了自己的音樂被高度尊重,甚至讓他興起了想要精益求精,再錄製一次李斯特超技練習曲的念頭。我相信,貝瑞佐夫斯基肯定不會忘記那個晚上台中聽眾給他的震撼與感動。「不要當第一個鼓掌的人」這樣的說法或許過於阿Q,不如換個角度想,就請把掌聲保留到音樂家都起身站立之後吧。當年阿巴多在柏林愛樂廳指揮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時,當終樂章尾聲以極弱音結束時,全場靜默無人鼓掌,就連阿巴多本人都為了紓緩心中沈重無比的情緒而矗立在指揮台上整整一分鐘之久。直到放下指揮棒轉過身,全場觀眾才響起了如雷的掌聲。如此動人心魄的演出怎能叫人不心醉難忘?這樣的屏息時刻能讓你懷念一輩子,但也有可能因為無禮的掌聲而煙消雲散。

  再者,聽音樂會,請千萬不要遲到。若真的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而遲到,也請耐心在外等候並找尋離票券上座位最近的出入口,待節目結束再迅速、安靜的入座。今晚的音樂會,音樂廳人員的門禁控管令我失望至極,當第一首曲目結束時,遲到觀眾進場的喧嘩與雜遝真的會讓人以為現在是中場休息。音樂家在後台等了足足五分鐘以上,第二首曲目仍未能開始。直到音樂家上台開始演奏了,還是有人姍姍來遲、緩步找尋座位。聽音樂會,並不等同看電影,若音樂廳真的無從規範聽眾素質,那就請先加強自身員工的專業訓練吧。至少在開關門的時候能與後台達成聯繫,否則讓音樂家在台上等觀眾入座,真不知丟臉的是音樂家,還是我們?畢竟在音樂廳期待美好音樂饗宴的我們,誰都不願意在最感動的時候,留下一絲遺憾,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