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艾德曼來台的音樂會中,除了帶來精采的蕭邦四首敘事曲之外,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絕對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套曲目。
呂岱衛|文
舒伯特是十九世紀初葉,繼莫札特、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之後,被譽為「浪漫樂派的先驅」的作曲家,在音樂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他短暫卅一歲的生命中完成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及多部樂思細膩的鋼琴作品。而在舒伯特眾多的鋼琴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1822年完成的《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 fantasy, D. 760),這是以舒伯特在1816年所創作的同名藝術歌曲《流浪者》(Der Wanderer, D. 493)為主題的偉大作品,整部作品充滿了艱深的技巧以及宏觀的音樂視野。
《流浪者幻想曲》包含了四個樂段,由連篇樂章手法譜成。在這首樂曲中,處處可見藝術歌曲《流浪者》之主題素材貫串全曲。除了第一樂段中的主題來自於該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旋律之外;在第二樂段中,舒伯特將藝術歌曲中的聲樂主題發展成由六段變奏組成的變奏曲,成為整首《流浪者幻想曲》最重要的核心;第三樂段則是輕快活潑的詼諧曲;到了終樂段,舒伯特將第一樂段採用的主題改編成規模宏偉的賦格曲,不僅展現了作曲技巧的功力,更有向巴哈與貝多芬致敬的意味。另一方面,此曲亦可看出貝多芬對舒伯特之影響,舉凡主題動機的極致發展、變奏曲型式的運用、大量使用複音音樂及對位手法以及曲式的高度自由化等,幾乎涵蓋了貝多芬後期作品的所有特色。舒伯特在這部作品中更進一步延伸了貝多芬的創作概念,開創出十九世紀承先啟後的音樂風格,同時也影響了後代作曲家如李斯特單樂章交響詩、孟德爾頌與舒曼幻想曲之創作。
事實上,早在廿一歲便放棄穩定教職工作的舒伯特一直以自由作曲家的身分穿梭於維也納樂界,儘管生活時常入不敷出,但嚮往波西米亞自由生活的舒伯特也頗能自得其樂。甚至身旁也常有一群好友組成所謂的「舒伯特黨」給予生活上的接濟以及創作上的精神支持。1822年,舒伯特不過廿五歲,但卻是他人生的轉捩點。在這一年,生性浪漫、生活放蕩的舒伯特身染梅毒,這在當時屬於不治之症的惡疾等同宣告了他的末日。因此在人生谷底的舒伯特茫然無措,看不到未來也看不到方向。在此人生低潮之時,舒伯特創作了這首《流浪者幻想曲》。原本早在1816年即出版的藝術歌曲《流浪者》,何以能在此時受到作曲家再次青睞,將其改編成規模龐大的鋼琴作品?我想其中的歌詞應可說明舒伯特當年的心境:
「這裡的太陽又暗又冷,花朵慘白、生命消沉,人們說的毫無回應,而我到哪裡都只是個陌生人。」
但心情低落、人生無望並不能腐蝕舒伯特的創作靈魂,在1822年後,舒伯特陸續完成了《未完成交響曲》、《美麗的磨坊少女》以及《冬之旅》等音樂史上最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直至1828年舒伯特以31歲之齡辭世為止,仍創作不懈並發表了最後一部連篇歌曲《天鵝之歌》,為世人留下最雋永的動人樂章!
連結為艾德曼所演奏的《流浪者幻想曲》,艾德曼在這首曲子中仍舊發揮了不同以往鋼琴家的詮釋風格,不僅言之有物,更用巨大的張力支撐了整首樂曲。他將舒伯特在樂曲中所留下的線索鉅細靡遺攤在聽者前,讓我們能尋著每一條線索進入舒伯特所繪製的音樂花園裡。花園裡美景處處卻又不致讓聽者失去方向,可說是近年來頗為傑出獨特的詮釋之一。
若朋友們對艾德曼的詮釋頗有共鳴,6月17日請至國家音樂廳,欣賞精采的現場演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