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可說是馬勒聲樂作品中最具規模的代表性作品了,很多樂迷也都知道《大地之歌》的素材與靈感來自於馬勒當年所讀到的中國唐詩德文版。但事實上,在這部中國唐詩德文版的背後卻有一則曲折離奇的故事。當故事發生的時候,誰都沒想到牽扯其中的每一個人物後來都為歐洲十九世紀後半葉的音樂與文學帶來莫大的影響。我想若是有人願意將其拍攝成連續劇的話,定會比「X X 世家」更具可看性。因為這可是一部結合了親情、倫理、愛情、奇情與冒險的人生悲喜劇啊!喔對了,你可能會問我,我不是要講⟪大地之歌⟫嗎?為什麼文章的照片放的竟是雷諾瓦的名畫呢?先別急,這其中可是有玄妙關係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呂岱衛|文
那是1863年的事了,那年冬天在巴黎車站附近,有位身著長袍馬褂留著辮子的落魄中國人流落街頭。他的名字叫丁敦齡,據說是位中國秀才,但事實上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秀才,其實到今天仍是史學家爭論的焦點。只知道他是在那年夏天為了逃避太平天國的戰禍,應澳門主教嘉勒禮的邀請來到法國,目的是為了參與編撰漢法字典。然而沒想到顛波勞頓大半個地球後,才發現加勒利主教竟然病逝了。而隻身一人連一句法語都不會說的丁敦齡當然也找不到與他接頭的中間人,倒楣至極的丁敦齡只好一個人流落街頭挨餓受凍了好幾天。直到某天他遇到了一位大鬍子先生,這個大鬍子看到丁敦齡特異的裝扮覺得十分新奇,因此便帶著他回到了住處接濟了他。丁敦齡怎麼也沒想到這位大鬍子先生竟是巴黎藝文界鼎鼎有名的大詩人高提耶(Gautier),這位高提耶可說是法國十九世紀中期高蹈詩派最重要的領導人物,於是西方大詩人遇到了東方窮秀才,就此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其實真正受到丁敦齡影響的並不是高提耶,而是高提耶十八歲的大女兒俞第德(Judith)。當初高提耶原本想向外界募款資助丁敦齡返國,但沒想到丁敦齡因為曾參與太平天國起義的關係,根本就不敢再回到天朝。因此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高提耶只好收留了丁敦齡,並且讓丁敦齡擔任了兩個女兒的漢學老師。劇情如果這樣演下去,你可能會猜想丁敦齡與高提耶的女兒產生了情愫然後展開了意想不到的關係,但故事並不是這樣發展的(沒這麼背德啦!)。事實上丁敦齡遇上了一位認真勤奮又好學的好學生。在丁敦齡的調教下,俞第德打開了藏在內心深處的中國魂,她對於漢學的醉心與痴迷到了旁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她不僅熟讀四書五經,甚至連傳統儒學都涉獵甚深。俞第德真切的相信她的前世應該是一位中國公主,因此她留著一頭烏黑秀髮、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在如此深具異國風情的特質下,幾乎迷倒了當時巴黎藝文界的一票曠男,有的為她作畫、有的為她寫詩、有的還為她譜曲,甚至連華格納都曾追求過她。然而在這麼多追求者中,俞第德卻心繫當時巴黎藝文界的美男子詩人曼德斯(Mendes)。但同樣身為詩人,深知詩人有多麼浪漫濫情的高提耶卻十分反對俞第德與曼德斯的交往,因為他看準了曼德斯不可能一輩子只專情俞第德一人。當然,年輕人的愛總如乾柴烈火,你越是反對,我越要證明給你看!於是丁敦齡成了傳遞俞第德與曼德斯情書的中間人,讓這對情侶的愛苗日漸滋長,終到了生米煮成熟飯的那一天。當然,丁敦齡的行為如同背叛了厚待他的高提耶,因此最後被高提耶趕出了家門,直到高提耶過世都不願再見到丁敦齡。
可憐的秀才竟落到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唏噓。幸好俞第德並未忘記丁敦齡的恩情,在與曼德斯結婚後不久,便又將丁敦齡接回俞第德家中,讓丁敦齡在巴黎安享天年直到殞世。事情果然不出高提耶所料,曼德斯婚後不久果然便外遇出軌,勾搭上了在巴黎的另一位音樂才女賀默思(Holmes)。這位賀默思如同當年的俞第德,不僅讓當時在巴黎音樂界德高望重的法朗克傾心於她,甚至連聖桑都想橫刀奪愛抱得美人歸。相傳法朗克那首著名的小提琴奏鳴曲表面上是題獻給易沙意,但實際上那暗藏在樂曲中的甜美旋律卻是為了賀默思而寫。然而很令人洩氣的,音樂家的魅力似乎都不如詩人,賀默思對於法朗克與聖桑的殷勤完全不看在眼裡,因為她的心早就被有婦之夫曼德斯給勾走了。這段不倫戀在當時震驚了巴黎藝文界,賀默思並非逢場作戲,因為她為曼德斯生下了五名子女。更難堪的是,當時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竟還為曼德斯與賀默思的這些子女們畫了一幅舉世知名的畫作「曼德斯的女兒們」,也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幅照片啦!這幅畫目前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只見畫中的三名小女孩一位手上拿著提琴、一位坐在鋼琴前、另一位在鋼琴旁欣賞,和樂融融的景象讓人印象深刻。當然,別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痛苦,面對如此不堪的婚姻,俞第德可說是痛徹心扉。心有未甘的她此時也展開了女性的復仇,1877年,32歲的俞第德終於答應了華格納的邀約,來到了拜魯特欣賞華格納的歌劇,並在此時與大她整整一倍年紀,64歲的華格納譜出了黃昏之戀。戀曲雖然未有結果,但卻也再度激起華格納的創作欲。華格納終其一生,都靠著愛情的滋潤來涵養他的創作靈魂。這段戀情就如同黃昏的最後一道晚霞,讓華格納再一次享受了愛情的甜美,也成就了華格納繼《指環》後的最後一部定棺石《帕西法爾》。
哇!扯了這麼遠,那到底馬勒的《大地之歌》跟俞第德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早在跟丁敦齡學習漢學的第四年,天資聰穎的俞第德便靠著自身對漢文與中國古詩詞的理解出版了一本中國詩集的法文版《玉書》。《玉書》可說是丁敦齡向俞第德傳授漢學多年的心血結晶,書中結集了俞第德所翻譯的一百多首中國詩詞,從上古時代的⟪詩經⟫到李白、杜甫的唐詩與蘇軾、李清照的宋詞,可說無一不包。俞第德用最淺顯的法語介紹了遙遠古老的東方詩詞,並將這一百多首詩詞歸納成情人、旅行、戰禍、月亮、詩人、秋天與月亮等七大章節,在出版時還題獻給大文豪雨果,當年雨果看到《玉書》時,甚至還感嘆的說「中國啊,從巴黎到中國的距離就如同到月球一樣的遠啊!」而這本《玉書》的出版果然在歐洲刮起一股中國旋風,德國詩人貝德格(Hans Bethge)也在1907年將俞第德的著作翻譯成德文版,並用了另一個書名⟪中國笛⟫來出版。其實,俞第德的成就還不只如此,在與曼德斯的婚姻失敗後,俞第德埋首於書堆之中,潛心研究東方文化,最後還學習了日語。也因此,俞第德成為了十九世紀西方社會最重要的東方文化研究學者,連法國文學界最著名的龔古爾學院(Goncourt)都授與了俞第德「院士」的頭銜,使她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頒院士頭銜的女性。
終於,該輪到馬勒上場了。就在1907年,馬勒的愛妻艾爾瑪正因為與馬勒的婚姻關係亮起紅燈而忐忑不安,於是她打算在馬勒生日時送上一本深具意義的文學作品用以匹配馬勒當時在維也納樂屆至高無上的地位並藉以安撫馬勒悲觀絕望的情緒。因此當艾瑪在書店發現這本由德國詩人貝德格所翻譯的⟪中國笛⟫時,簡直欣喜若狂,等不及馬勒生日便贈予了他。果不其然,馬勒深陷於書中所描繪的古老東方美麗境界之中,靈感頓時排山倒海而來。他不僅為這些詩詞配上了旋律,更在音樂中加上了對東方的想像,最後更灑上了馬勒獨有的人生哲學「快樂-死亡」。這部《大地之歌》就此大功告成,成為了馬勒生命中最偉大的聲樂作品,而這個西方世界更因為馬勒的這部作品而認識了李白、認識了孟浩然。當然,馬勒從未親身讀過詩人們的原作,他看到的是經由一位落魄秀才轉述給一位才氣縱橫的法國女子,再由一位德國詩人將口語法文轉譯為德文的「混血詩集」。姑且不論馬勒的靈感出處如何,這都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場最奇特東西方文化交流。當然,也見識到了原來歐洲竟是這麼的小,音樂家與文學家甚至與畫家之間的關係竟是如此緊密而錯亂!
下次,在欣賞《大地之歌》時,重溫這段往事,相信你一定會跟我一樣會心一笑!
《大地之歌》的第三樂章《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