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歐洲興起了一股對於異國風情前所未有的狂熱,或許是長期沉浸在傳統歐陸藝術文化的窠臼所使然,這樣的反動在短短十年間蔓延全歐。從聖彼得堡到巴塞隆納、從斯堪地那維亞到西西里島,幾乎只要冠上了異國風情,就能達到吸睛的效果。無論是文學、戲劇、音樂甚或哲學思想,都受到了啟迪與影響。這樣的浪潮,就音樂領域而言成為了日後音樂學者所謂的國民樂派。而挪威音樂之父葛利格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懷抱著才華應運而生,成為現今我們口中所說「北國的蕭邦」。
呂岱衛|文
1843年出生於挪威港都卑爾根的葛利格,有著顯赫的家世。家學淵源頗為深厚的他,父母雙親皆為詩人與藝術家。六歲自母親啟蒙學習音樂後,即對作曲表現出極為濃厚的熱忱與興趣。當時的挪威受瑞典所統治,古老維京海盜的傳說早已不復存在,反倒是南方的丹麥尚且能追尋到六百年前曾統治挪威的古早風情。因此十九歲那年自萊比錫音樂院畢業後,接受了正統德奧音樂洗禮後的葛利格,義無反顧的來到了哥本哈根,找尋民族音樂的根。葛利格在哥本哈根度過了青年時期最愉快的三年,哥本哈根自由開放的學術風氣與蓬勃興盛的藝術活動深深吸引著他,同時也讓他在此時結識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丹麥作曲家尼爾斯.蓋德(Niels Gade)。在蓋德的引導之下,葛利格發掘了他前所未見的挪威傳統藝術文化,更立下宏願要讓挪威的音樂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而發表於1867年的⟪抒情小品⟫就是葛利格回到故鄉後的初試啼聲之作。在此之前,葛利格也曾發表過一些無標題的鋼琴小品,這些早年創作的小品並未受到群眾太大的關注。真正讓他嚐到成名喜悅的卻是這套小曲集,事實上光是⟪抒情小品⟫這名稱就代表著葛利格欲與德奧正統音樂切割的概念。所謂的「抒情」,其實並未帶有任何嚴肅或複雜的意涵,就僅只是再簡單也不過的氣氛或情緒而已。正如同北國人民崇尚簡單、自然的天性,支言片語卻又情深義重。
正如同葛利格曾說的:「這套作品代表著一位藝術家最美的擁有與珍藏。」⟪抒情小品⟫自1867年葛利格24歲起陸續發表了整整十集,直到1901年葛利格58歲才封筆不再創作。 如同窮盡一生永不放棄的復興挪威傳統音樂志業,葛利格也將這套⟪抒情小品⟫當成是他音樂旅程的印記。這六十六首小曲橫貫了葛利格三十多年的創作歷程,從年輕時充滿冒險與幻想的狂放熱情到遲暮之年的穩重內斂;更代表著故鄉挪威每一吋土地的人文風情與自然景觀。若說葛利格的音樂風格近似蕭邦,那麼或許這套抒情小品更接近他所尊敬的前輩大師孟德爾頌,抒情小品就如同孟德爾頌的無言歌,每一首小曲就如同一幅畫、一首詩、一則故事。用音符向遠方來客述說挪威的興衰起落、悲歡離合,更讓世人了解挪威不再只有鱈魚與海盜,更有北國人民堅毅在外、熱情含內的獨特民族性。
套句葛利格在六十歲生日時,對挪威民眾所發表的一席談話:「我創作的靈感來自卑爾根的斯土斯人,當我嗅著來自北海碼頭難忘的氣息時,同時也把這樣的味道寫進了我的音樂裡。是的,我的音樂裡就有鱈魚的風味!」
若要說起⟪抒情小品⟫六十六首樂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曲子,那當然非⟪特羅豪根的婚禮之日⟫莫屬了。葛利格在出版這首曲子後不久,便將其改編成了管弦樂曲,成為今日在許多場合都可聽到的慶典音樂。特羅豪根位於葛利格的故鄉卑爾根近郊,由天然狹灣與茂密森林所環繞的獨特環境中,孕育了當地人質樸善良且熱情好客的天性。樂曲一開頭活潑熱鬧的旋律模擬了挪威傳統樂器哈登格琴的樂音,濃厚的民族音樂仍餘韻繞樑之時,旋即進入了中段抒情悠然的段落,好似嬌羞新娘正接受祝福,新郎獻上深情一吻以訂終生。婚禮完成後,村民繼續狂歡,為慶賀新人而欣喜舞蹈,直到日落賦歸。
在這美好的週末早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活潑動聽的曲子吧!